[发明专利]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8190.0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4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王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赵晓芳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南昌市红***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硫电池正极 制备 多孔碳 硫元素 碳材料 材料电化学性能 惰性气氛条件 复合正极材料 硫碳复合材料 结构稳定性 多孔结构 高温混合 化学作用 活性物质 氢氧化钾 原位掺杂 掺杂的 有效地 蚕沙 活化 硫碳 碳化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体为含有原位掺杂氮和硫元素的多孔结构碳的硫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1)在高温惰性气氛条件下,将蚕沙碳化,得到含有原位氮和硫元素掺杂的碳材料;(2)将上述碳材料经氢氧化钾活化,得到多孔碳;(3)将多孔碳与硫高温混合,即得到硫碳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的碳和活性物质硫之间具有较强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穿梭效应”,提高硫的利用率和结构稳定性。采用本发明制备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和能量储存系统对能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系统迫在眉睫。而目前主要的储能系统为锂离子电池,其实际比能量密度不超过240wh kg-1,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从而具有更高比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受到广泛关注。锂硫电池采用硫作为正极材料,其理论比能量密度可达2600wh kg-1。此外,硫还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及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锂硫电池在未来储能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硫正极循环稳定性差,容量衰减快,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于硫及其放电终产物导电性差,并且硫的部分放电中间产物可溶于电解液产生所谓的“穿梭效应”,导致活性硫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及充放电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其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导电碳和硫复合,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得碳和硫之间结合紧密,从而改善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然而目前碳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且碳和硫之间的结合力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所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为硫碳复合材料,所述硫碳复合材料中硫和碳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硫50%-80%,碳20%-50%。其中碳的前驱体是蚕沙,在蚕沙碳化过程中,原位实现氮和硫两种掺杂元素的掺杂,且所得碳为多孔结构,其孔径为1~100nm,这种特性能够有效增强碳和硫之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抑制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碳的掺杂元素为氮和硫元素,氮的掺杂量为1%-10%,硫的掺杂量为1%-10%。
作为优选,所述碳为多孔结构,孔的直径为1-100nm。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将蚕沙过筛,并将过筛后的蚕沙进行球磨破碎;
(2)用盐酸将球磨后的蚕沙进行酸洗去除金属杂质,盐酸浓度为0.5-10mol L-1,随后将酸洗后的蚕沙水洗至中性,并干燥;
(3)将干燥后的蚕沙放入炉中进行高温碳化;
(4)将碳化后的碳材料与氢氧化钾进行机械混合,并在高温下进行活化;
(5)将活化后的碳进行水洗至中性并干燥后,将得到的碳与硫在高温下混合,得到硫碳复合正极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中球磨时间为1-10h。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高温碳化过程的碳化温度为600-900℃,碳化时间为4-8h,碳化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的高温活化过程的活化温度为600-800℃,活化时间为4-12h,活化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碳和氢氧化钾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碳30%-60%,氢氧化钾40%-70%.
作为优选,所述的蚕沙为碳前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8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