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发光芯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6721.2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6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邬新根;吕奇孟;李俊贤;刘英策;魏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14;H01L33/62 |
代理公司: | 宁波理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4 | 代理人: | 李高峰;孟湘明 |
地址: | 361101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针 绝缘层 透明导电层 芯片 电连接 穿过 依次层叠 衬底 源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LED发光芯片,其包括依次层叠的一衬底、一N型半导体层、一有源区、一P型半导体层、一透明导电层、一绝缘层以及一N型电极和一P型电极,其中所述N型电极的至少一列N型电极连接针在穿过所述绝缘层的N型连接针通道后被电连接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所述P型电极的至少一列P型电极连接针在穿过所述绝缘层的所述P型连接针通道后被电连接于所述透明导电层,在一列所述N型电极连接针中,至少一个所述N型电极连接针与两个相邻所述N型电极连接针的间距不同,在一列所述P型电极连接针中,至少一个所述P型电极连接针与两个相邻所述P型电极连接针的间距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LED发光芯片的电流能够被均匀地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半导体芯片,特别涉及一LED发光芯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LED发光芯片,例如氮化镓系LED发光芯片,及其相关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这使得LED发光芯片在众多领域(例如照明、显示等领域)得到了大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根据氮化镓系LED发光芯片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发光效率的规律可知,在使用额定电流的条件下,电流密度维持在光效最高点可以实现更好的光功率输出,参考附图1,其中LED发光芯片的光效随着电流密度的变化趋势存在最高点,若能使LED发光芯片的表面的电流密度被维持在合理水平,则LED发光芯片的光效能够达到最大值。
常规正装LED发光芯片有两种结构,业内常用芯片在被制造的过程中的光刻步骤数目对其进行命名,即,三道结构和五道结构,其中三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的制造工序为Mesa、ITO、PV&Pad,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的制造工序为Mesa、CB、ITO、Pad、PV,其中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的制造工序可以简化为四道工序,包括Mesa、CB、ITO、PV&Pad。从工艺流程上来看,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比三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多了CB工序,其中在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结构中,CB作为P电极的电流阻挡层,其目的是为了防止 LED发光芯片的自P电极注入的电流集中在P电极的正下方而造成电流拥挤的效应,因此,相对于三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来说,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常被应用于大功率芯片、照明用芯片等。
从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的PN二极管正负极电阻组成来看,自P电极注入的电流依次流经金属电极扩展层、透明导电层和P型氮化镓层后进入有源区,自N电极注入的电子依次流经金属电极扩展层和N型氮化镓层后进入有源区,并且自P电极注入的空穴和自N电极注入的电子在有源区复合而发光。众所周知的是,相对于半导体的电导率,金属电极的电导率更高,因此,自P电极注入的电流具有聚集在P叉指电极末端的趋势,而从附图1示出的LED发光芯片的发光特性的曲线来看,随着电流密度的上升,LED发光芯片存在亮度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LED发光芯片存在饱和电流密度。理想的高亮度发光芯片的结构能够使得LED发光芯片的各个区域的电流密度均维持在使LED发光芯片达到最佳发光效率的范围,但是目前的五道结构的LED发光芯片无法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6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