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6032.1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4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刘华屹;张姝钰;尤金燕;王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1/18 | 分类号: | B66B1/18;B66B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黄英华 |
地址: | 571158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调度 调度指令 模型建立模块 多轿厢电梯 轿厢控制 决策模块 模型求解 优化调度 求解 电子信号传输 模块接收数据 数据采集模块 乘客 采集模块 调度模型 方式控制 过程模块 函数更新 经验函数 模块接收 数据传送 满意度 效率化 乘梯 轿厢 采集 节能 指令 调度 更新 | ||
本发明属于电梯调度控制方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设计方法,包括:步骤1.生成任务,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乘客、轿厢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其他模块;步骤2.函数更新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将更新后的经验函数传送给模型建立模块;步骤3.模型建立模块建立电梯调度模型;步骤4.模型求解模块求解调度模型,并将求解结果传送给决策模块;步骤5.决策模块接收模型求解模块生成的数据,生成调度指令,将指令传送给轿厢控制模块;步骤6.轿厢控制模块接收调度指令完成调度指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是:将电梯调度过程模块化,采用电子信号传输的方式控制电梯调度,使调度方案更加效率化、节能化,同时也提高了乘客的乘梯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梯调度控制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都需要配备电梯以满足正常的人员通行以及货物流通,电梯在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同时也向智能化、节能化、效率化等方向发展。电梯的调度控制优化方法是使电梯更加智能化、节能化、效率化的基本方法。
单轿厢电梯已经很难满足当前高层超高层建筑客流量大的使用需求,装配“一井道多轿厢”的电梯是目前国际上解决高层超高层建筑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垂直交通运输率、节约能源和减少建筑成本的一种最新方式。如附图1所示,一种让位式多轿厢循环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工作原理为:采用两个竖向井道和两个水平井道,形成单向循环的电梯井道,在单向循环的电梯井道内可同时设置若干个轿厢,轿厢均沿着相同方向不断循环运动,所有的轿厢运行方向改变均通过轨道转向圆盘实现(水平运行方向变换为竖直运行方向、竖直运行方向变换为水平运行方向)。
随着多轿厢电梯系统的出现,多轿厢电梯的调度问题也成为电梯调度控制领域的热点话题。目前对单轿厢电梯的调度研究比较充分,但增加轿厢个数以后常规的单轿厢调度方法显然不适用。
面对上述问题,要想提高多轿厢电梯调度的效率性、节能性,提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极为必要。
发明内容
单轿厢电梯的调度方法并不适用于多轿厢调度,本发明通过一种新的调度方法解决多轿厢电梯的调度,使电梯的调度更加具有效率性、节能性,同时提高乘客的乘梯满意度。
为了解决上述方法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决多轿厢电梯电梯调度问题的方法,即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设计方法。该方法使电梯的运行效率更高,更加智能化,为乘客乘梯提高整体舒适度及减少等待时间。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轿厢电梯优化调度设计方法,将电梯调度任务模块化,划分为:数据采集模块、函数更新模块、模型建立模块、模型求解模块、决策模块、轿厢控制模块,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生成任务,数据采集模块采集乘客、轿厢数据,包括人数、呼梯楼层、目的楼层、轿厢所在楼层,并将数据传送给其他模块;
步骤2.函数更新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结合历史数据与现乘客、轿厢数据更新经验函数,将更新后的经验函数传送给模型建立模块;
步骤3.模型建立模块工作,建立电梯调度模型;
步骤4.模型求解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的数据,求解步骤3中建立的电梯调度模型,并将求解结果传送给决策模块;
步骤5.决策模块接收模型求解模块生成的数据,生成调度指令,将指令传送给轿厢控制模块;
步骤6.轿厢控制模块接收步骤5中生成的调度指令完成调度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建立候梯时间模型,候梯时间:乘客从发出呼梯指令到轿厢到达该楼层的时间,具体模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未经海南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60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