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4870.5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8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唐春霞;孙超;崔强;陈林恒;李强;尹雨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22;C22C38/38;C21D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华蒙 |
地址: | 21004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奥氏体 碳化物 耐磨钢板 双相组织 热处理工艺 重量百分比 奥氏体区 奥氏体相 钢铁制造 工况条件 高应力 耐磨钢 双相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耐磨钢板,属于钢铁制造技术领域,其包括按重量百分比的以下成分:0.5~1.6%C、0.20~0.35%Si、5.0~16%Mn、P≤0.09%、S≤0.005%、Cr 0.1~3.0%,0~4.0%Ni、0.1~2.0%Mo、0~0.5%Nb、0~0.5%V、0~0.5%Ti和Al≤0.050%,余量为Fe和杂质。本发明还公开了其生产方法。本发明的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通过成加入锰,扩大奥氏体区,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大量奥氏体相,形成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耐磨钢;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的生产方法适用于高应力工况条件下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当前国家的能源缺口越来越大,以及装备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加快对高性价比的耐磨材料研发意义重大。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高锰奥氏体耐磨钢和传统马氏体耐磨钢。
其中,高锰钢在高应力磨损的场合下,具有很高的耐磨性,主要是由于奥氏体在塑性变形下具有很高的加工硬化率,同时转变为很硬的马氏体,在高应力磨损的场合下它的耐磨性很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形成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耐磨钢;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其生产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耐磨钢板,其包括按重量百分比的以下成分:0.5~1.6%C、0.20~0.35%Si、5.0~16%Mn、P≤0.09%、S≤0.005%、Cr 0.1~3.0%、0.1~2.0%Mo和Al≤0.050%,余量为Fe和杂质。
进一步的,其还包括按重量百分比的以下成分:0~4.0%Ni、0~0.5%Nb、0~0.5%V和0~0.5%Ti,余量为Fe和杂质。
进一步的,其包括按重量百分比的以下成分:0.8%C、8.0%Mn、0.011%P、0.002%S、0.3%Si、0.2%V、1.0%Cr和0.2%Mo,余量为Fe和杂质。
进一步的,所述的耐磨钢板的组织为的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的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耐磨钢板的厚度为20-50mm,硬度在HBW230-25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耐磨钢板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热轧处理
采用常规轧制工艺,坯料加热温度为1050℃~1150℃,终轧温度为750~850℃;随后层流冷却,返红温度为≤400℃,得到轧态钢板;
2)热处理
将坯料入炉温度≤450℃,保温0.5~2.5小时;继续升温(升温速率<100℃/h),加热到650℃,保温0.5~4.0小时;继续升温(随炉升温),加热到800~1250℃,保温0.5~5.0小时,到950℃再进行水淬,得到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耐磨钢板。
进一步的,步骤1)中,坯料加热温度为1080℃~1120℃,终轧温度为790~850℃;随后层流冷却,返红温度为≤350℃。
进一步的,步骤2)中,加热到1050~1150℃,保温0.5~5.0小时,到950℃再进行水淬。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通过成加入锰,扩大奥氏体区,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获得大量奥氏体相,形成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耐磨钢;奥氏体和碳化物双相组织的耐磨钢板的生产方法适用于高应力工况条件下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48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