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4-(苯并噻唑-2-基)芳胺类化合物治疗胃癌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2011.2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6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布拉德肖·D·特蕾西;史蒂文斯·F·G·马尔科姆;张继虹;王玉玲;史东方;承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丁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苏新元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1/428 | 分类号: | A61K31/42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思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8 | 代理人: | 吕鹏涛 |
地址: | 英国诺丁汉大学,诺***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噻唑 芳胺类 化合物 治疗 胃癌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4‑(苯并噻唑‑2‑基)芳胺类化合物治疗胃癌的用途,其为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本发明发现了4‑(苯并噻唑‑2‑基)芳胺类化合物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一种新的用途,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药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类4-(苯并噻唑-2-基)芳胺类化合物在治疗胃癌方面的用途。
背景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胃癌是第五大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致死性癌症。2012年新增胃癌患者大于950,000人,新增因胃癌死亡病例约有720,000人,胃癌占全球癌症发病率的7%(IARC.All Cancers(excluding non-melanoma skin cancer)Estimated Incidence,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Worldwide in 2012)。虽然胃癌的全球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相较于西方,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居全球最高,有大于40%的胃癌新增病例都来自于中国。胃癌是中国的第二大致死性癌症(Torre LA,Siegel RL,Ward EM,et al.Glob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and Trends-anUpdate.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2016,25(1):16-27)。全球的胃癌患者达到5年生存期的约有30%;而70%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癌症转移,这类患者的预后非常差,中位生存期在4个月(支持治疗)至12个月(联合细胞毒化疗),且5年生存率极低(约5%)。
胃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胃癌发病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遗传因素、血清胃蛋白酶原(PG)、代谢综合征、和心理压力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而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胃癌最大的诱发因素,大约有90%的新增非贲门胃癌病例与此相关(Chang M,Zhang JC,Zhou Q,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2017,26(9):966-969)。
目前治疗胃癌的手段有限,手术切除仍是根治胃癌的唯一临床方法。对于早期胃癌,虽然术后原则上是无需接受化疗,但患者若出现以下情况,仍需进行化疗:(1)年龄小于40岁;(2)存在多个病灶;(3)病灶面积大于5cm2;(4)病理类型的恶性程度偏高(贺阿青,张成武.探讨胃癌的诊断及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4):55)。我国由于胃癌筛查体系尚不完善,胃癌早期诊断率低,所以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处于进展期胃癌或晚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此时单纯手术治疗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且有部分患者的肿瘤体积大,无法进行手术,须予以新辅助化疗,待肿瘤体积缩小,才可以进行手术。且有研究表明,对于进展期胃癌,联合手术不仅不能带来生存优势,对于部分患者的总生存期甚至低于单纯化疗(Gastrectomy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Chemo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with Single Non-curable Factor(REGATTA):a Phase 3,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 Oncology,2016,17(3):309-318)。因此,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是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丁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苏新元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诺丁汉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苏新元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2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