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41389.0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7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岩;王军田;李长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田春梅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铁 侧窗 粘接强度试验 两组 安全性提供 拉力传感器 双向液压缸 列车运行 试验装置 真空吸盘 操作车 配电箱 手动泵 真空泵 拉板 粘接 车窗 链条 检验 制造 保证 | ||
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涉及高铁制造技术领域,其包括操作车、配电箱、真空泵、手动泵、两组真空吸盘、两组L形调整块、两个拉板、两个连接块、双向液压缸、两个链条和拉力传感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该试验装置,首次在高铁车上实现了对侧窗粘接强度的检验,为车窗在列车运行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足够结构强度的轻质高强度碳纤维粘接部件已在高铁制造领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某型高铁车辆的侧窗即属于此种高强度碳纤维部件,其侧窗窗体嵌入侧墙窗框后,通过专用强力粘合剂进行粘接固定。
但在该高铁侧窗粘接工序中,目前没有对应的粘接强度验收装置,因此无法快捷准确地检验侧窗粘接强度是否满足指标要求,进而无法保证高铁列车运行中车窗的动态和静态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可以检验高铁侧窗的粘接强度,提高车辆运行中车窗的动态和静态的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其包括操作车、配电箱、真空泵、手动泵、两组真空吸盘、两组L形调整块、两个拉板、两个连接块、双向液压缸、两个链条和拉力传感器,配电箱、真空泵和手动泵均放置在操作车上,配电箱为真空泵和手动泵提供电源,真空泵为两组真空吸盘提供真空,手动泵用于控制双向液压缸施加拉力;每个真空吸盘通过一个吸盘拉杆与一个L形调整块的竖直端固连,每组L形调整块的水平端均通过螺栓与一个拉板的一端固连;每个拉板的另一端均通过螺栓与一个连接块的一端固连;一个连接块的另一端通过带吊环的卸扣与一个链条的一端固连,另一个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拉力传感器的一端固连;拉力传感器的另一端通过带吊环的卸扣与另一个链条的一端固连,两个链条的另一端均通过卸扣与双向液压缸的一端固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该试验装置,首次在高铁车上实现了对侧窗粘接强度的检验,为车窗在列车运行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除操作车及其车上部件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链条和卸扣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包括:操作车、配电箱、真空泵、手动泵、两组真空吸盘1、两组L形调整块3、两个拉板4、两个连接块5、双向液压缸6、两个链条7和拉力传感器9,配电箱、真空泵和手动泵均放置在操作车上,配电箱为真空泵和手动泵提供电源,真空泵为两组真空吸盘1提供真空,手动泵用于控制双向液压缸6施加拉力。双向液压缸6可以采用美国派克公司RC-2514型通用油缸。
每个真空吸盘1通过一个吸盘拉杆2与一个L形调整块3的竖直端固连,每组L形调整块3的水平端均通过螺栓与一个拉板4的一端固连;每个拉板4的另一端均通过螺栓与一个连接块5的一端固连;一个连接块5的另一端通过带吊环的卸扣8与一个链条7的一端固连,另一个连接块5的另一端与拉力传感器9的一端固连;拉力传感器9的另一端通过带吊环的卸扣8与另一个链条7的一端固连,两个链条7的另一端均通过卸扣8与双向液压缸6的一端固连。
本发明高铁侧窗粘接强度试验装置的使用过程是:启动配电箱,操作真空泵先将一组真空吸盘1吸附在一侧的侧窗玻璃上,再操作真空泵将另一组真空吸盘1吸附在对面的侧窗玻璃上;然后操作手动泵,通过双向液压缸6向两侧玻璃施加拉力,观察拉力传感器9显示的拉力数值,在达到理论值后保持拉力一定时间;然后检验侧窗有无开胶及位移变化等,若无变化,则说明粘结强度符合要求;然后操作手动泵,卸除双向液压缸6施加的拉力载荷,关闭真空泵,取下两组真空吸盘1,试验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13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