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5028.5 | 申请日: | 2018-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6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曹成德;刘伟吾;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53/00;F26B11/12 |
代理公司: | 南昌卓尔精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3 | 代理人: | 罗茶根 |
地址: | 34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真空装置 有机溶剂 烘干装置 回收系统 两级循环 输入端 连通 活性炭过滤装置 气体流动方向 第一冷凝器 回收管路 依次设置 出气口 缓冲罐 输出端 有机溶剂含量 有机溶剂回收 液体回收罐 环保设备 回收 出料口 进料口 两级 尾气 | ||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系统包括: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出气口;第一回收管路,按照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凝器、第一液体回收罐和第一抽真空装置;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烘干装置的出气口连通;第二回收管路,按照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缓冲罐和第二抽真空装置;所述第一缓冲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的输出端连通;活性炭过滤装置,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抽真空装置的输出端连通。本发明提供的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通过两级回收回路的设置,有机溶剂的回收效率高,可以大大降低尾气中的有机溶剂含量,使得有机溶剂回收成本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含有有机溶剂的废气,例如,化工、印刷、皮革生产、喷漆等生产过程都排放出大量的含有机溶剂的废气,这些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物质。
从含有有机溶剂的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是净化废气的有效方法,其中膜分离技术和活性炭吸附属于比较常用的方法,膜分离技术是利用有机物具有渗透选择性的聚合物复合膜对于有机溶剂蒸汽较空气更加容易渗透,当含有有机溶剂的废气与膜材料表面接触时,有机溶剂可以透过膜从废气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回收有机溶剂的目的;活性炭吸附则是利用活性炭对有机溶剂的吸附能力吸收有机溶剂,已将其回收。但是,随着工业废气流量的增大,利用膜分离法和活性炭吸附进行废气处理时,需要经常更换膜或者活性炭,投资成本大,而且膜分离法分离后的废气很难达到环保要求,对于有机溶剂的回收效果比较差。
可见,现有广泛应用的膜分离法废气处理技术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废气处理需求,其使用成本以及废气处理的效果都比较局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回收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有机溶剂两级循环回收系统,包括:
烘干装置,用于将有机溶剂进行蒸发,所述烘干装置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出气口;
第一回收管路,按照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冷凝器、第一液体回收罐和第一抽真空装置;所述第一冷凝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烘干装置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用于驱动回收系统中的气体流动;
第二回收管路,按照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缓冲罐和第二抽真空装置;所述第一缓冲罐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抽真空装置用于将所述缓冲罐抽真空处理;
活性炭过滤装置,所述活性炭过滤装置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抽真空装置的输出端连通,用于将经过所述第一回收管路和所述第二回收管路回收后的有机溶剂尾气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装置为真空耙式烘干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收管路中,还包括:依次设于所述第一抽真空装置之后的第二冷凝器和第二液体回收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回收管路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缓冲罐并联设置的第二缓冲罐。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冷却循环回路,所述冷却循环回路包括冷却塔,且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缓冲罐和所述第二缓冲罐均与所述冷却水循环回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罐和所述第二缓冲罐与所述第一回收管路之间均设有气动阀和止回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罐和所述第二缓冲罐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用于监测罐内温度和压力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5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