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体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34231.0 | 申请日: | 2018-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8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平凡;吴天纵;蔡忠海;格里·A·赫夫达尔;李明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孙微;金小芳 |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非织造纤维网 氧化聚丙烯腈纤维 隔热体 低热导率 方法使用 增强纤维 聚合物 卷曲 高拉伸 可显示 主表面 阻燃性 缠结 构型 熔融 堆积 垂直 纤维 | ||
1.一种隔热体,包括:
非织造纤维网,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包括多根纤维,所述多根纤维包括:
60-100wt%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和
0-40wt%的增强纤维,所述增强纤维包含由熔融温度为100℃至300℃的聚合物构成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具有15kg/m3至50kg/m3的平均堆积密度,并且其中所述多根纤维沿垂直于所述非织造纤维网的主表面的方向是基本上缠结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体,其中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包含3-19wt%的增强纤维,所述增强纤维包含由熔融温度为100℃至300℃的聚合物构成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热体,其中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占为非增强纤维的所述多根纤维的超过85vol%。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体,其中所述基本上缠结的多根纤维包括针轧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体,其中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具有1微米至100微米的中值纤维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体,其中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具有5微米至20微米的中值纤维直径和25毫米至75毫米的中值纤维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体,其中在环境条件下被压缩至其原始厚度的37%之后五分钟,所述非织造纤维网恢复至其原始厚度的至少70%。
8.一种隔热组件,包括:
热源;和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体,所述隔热体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热源。
9.一种制备隔热体的方法,包括:
将具有卷曲构型的氧化聚丙烯腈纤维与具有由熔融温度介于100℃和300℃之间的聚合物构成的外表面的增强纤维混合;
将所述纤维混合物加热至足以熔融所述增强纤维的所述外表面的温度,以提供非织造纤维网;以及
使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和增强纤维沿垂直于所述非织造纤维网的方向彼此缠结,以在所述非织造纤维网中提供10kg/m3至35kg/m3的平均堆积密度。
10.一种制备隔热体的方法,包括:
将氧化聚丙烯腈纤维与具有由熔融温度介于100℃和300℃之间的聚合物构成的外表面的增强纤维混合以获得非织造纤维网,其中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占所存在的为非增强纤维的纤维的超过85%体积;
将所述纤维混合物加热至足以熔融所述增强纤维的所述外表面的温度,以提供非织造纤维网;以及
使所述氧化聚丙烯腈纤维和增强纤维沿垂直于所述非织造纤维网的方向彼此缠结,以在所述非织造纤维网中提供10kg/m3至50kg/m3的平均堆积密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压延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加热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和/或向所述非织造纤维网施加张力,从而使所述非织造纤维网的主表面平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织造纤维网还包括在平滑表面处的密度梯度。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用选自由硅氧烷、丙烯酸酯和含氟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涂覆流体来涂覆所述非织造纤维网,由此所述非织造纤维网具有小于0.5的发射率。
1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隔热体。
15.一种使电动车辆电池隔热的方法,包括:
提供与所述电动车辆电池相邻的封装件;
将压缩形式的根据权利要求1-7和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体放置在所述封装件内;以及
允许所述隔热体膨胀并基本上填充所述封装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423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旧电池表面自动去薄膜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双循环的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