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腔缓冲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33227.2 | 申请日: | 2018-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6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孙为民;苗红涛;方建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何娇 |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器 | ||
本申请属于飞机起落架缓冲器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腔缓冲器。提供了一种双腔缓冲器,其包括有:内筒;第一堵盖;第二堵盖;第一浮动活塞;第二浮动活塞;外筒;挡套;内筒中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第一油腔、第一气腔及第二气腔,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侧,其间形成第二油腔,与第一油腔通过节流孔连通,其与第一气腔及第二气腔呈并行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双腔缓冲器的长度可有效被缩短,结构更为紧凑,可获得较小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飞机起落架缓冲器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腔缓冲器。
背景技术
飞机在着陆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地面,产生撞击载荷,为降低这种撞击载荷对飞机的影响,现代飞机上设计起落架来承受并减缓这种撞击载荷。其中,又由于起落架在飞机飞行过程中没有效用,基于此方面的考虑,希望起落架的质量尽可能的轻,其体积尽可能的小。
起落架中承受并减缓撞击载荷的关键部件是其上的缓冲器,缓冲器在飞机着陆过程中通过其内油液及气体的压缩来吸收、耗散撞击载荷所携带的能量,以此,减轻对飞机的影响。
直升机具有较高的着陆性能要求,常见的单腔缓冲器难以获得理想的过载控制,此时,多需要采取双腔缓冲器。典型的双腔缓冲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飞机着陆时,油腔A被压缩,其内的液态油流经油孔挤压低压腔B,低压腔B内的气体被压缩,由此,吸收撞击载荷的能量;当低压腔B内的压力大于高压腔C内的压力时,高压腔C内的气体会被压缩,由此,进一步吸收撞击载荷的能量,减轻飞机着陆时,撞击载荷对飞机的影响。该双腔缓冲器,整体而言其上油腔、低压腔、高压腔沿轴向依次排列,整个缓冲器较长,有一定的重量代价。
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双腔缓冲器,以解决克服或减轻上述至少一方面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腔缓冲器,包括:
内筒,其上开设有节流孔;
第一堵盖,用于封堵内筒的一端;
第二堵盖,用于封堵内筒的另一端;
第一浮动活塞,设置在内筒内部,与内筒密封接触,且能够沿内筒轴向运动;第一浮动活塞与第一堵盖之间形成第一气腔;
第二浮动活塞,设置在设筒内部,与内筒密封接触,且能够沿内筒轴向运动;第二浮动活塞与第二堵盖之间形成第二气腔;第一浮动活塞与第二浮动活塞之间形成第一油腔;
外筒,设置在内筒外周,能够相对于内筒沿轴向运动;外筒的一端与内筒外壁密封;
挡套,设置在内筒与外筒之间,且与内筒固定设置,并与外筒密封接触;挡套与内筒及外筒之间形成第二油腔;节流孔连通第一油腔与第二油腔;
其中,
第一气腔及第二气腔充有气体;
第一油腔及第二油腔充有液态油。
优选地,还包括有:
第一支撑套,设置在内筒与外筒之间,位于外筒的一端,其与内筒及外筒密封接触,且能够跟随外筒运动;
第二支撑套,设置在内筒与外筒之间,位于外筒的另一端,其与内筒及外筒密封接触,且能够跟随外筒运动。
优选地,还包括有:
第一充气嘴,设置在第一堵盖上,用于为第一气腔充气或放气;
第二充气嘴,设置内筒上,用于为第二气腔充气或放气;
充油嘴,设置在外筒上,用于为第二油腔充油或放油。
优选地,还包括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32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