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嘧啶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1487.6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1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周雪琴;李巍;刘东志;韩薇;刘路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A61P35/00;A61K31/519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嘧啶 衍生物 及其 合成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嘧啶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首先得到芳胺类化合物2‑苯基嘧啶[1,2‑c]咪唑‑7‑胺,然后与2,5‑二氯‑N‑(2‑(异丙基磺酰基)苯基)嘧啶‑4‑胺经催化偶联反应得到嘧啶衍生物。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其制备过程简单、易操作。所制得的产物具有ALK抑制活性,可用于制备ALK抑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更加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ALK抑制活性的嘧啶衍生物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肺癌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85%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在其诊断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是驱动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基因之一。
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在众多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中,是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细胞分子层次上,对已经证实的致癌位点针对性地设计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与致癌位点发生特异性地结合作用,从而使肿瘤细胞在药物作用下发生死亡,周围的健康组织细胞不受伤害,这一治疗方法使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而且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已上市的ALK靶向药物主要有4种,即Crizotinib、Ceritinib、Alectinib和Brigatinib。2011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克唑替尼(Crizotinib/PF-02341066)上市,用来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克唑替尼是第一个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进行靶向治疗的药品。在其治疗过程中,克唑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克唑替尼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总会出现获得性耐药。2014年4月,FDA批准色瑞替尼(Ceritinib,商品名:Zykadia)上市。色瑞替尼可以抑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自身磷酸化、ALK介导的下游信号蛋白STAT3的磷酸化以及ALK依赖的癌细胞的增殖。2015年12月,FDA批准艾乐替尼(Alectinib(RO/CH5424802),商品名:)上市。一项研究表明,艾乐替尼在治疗没有接受过ALK抑制剂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时,总客观缓解率(ORR)为93.5%;另一项研究表明,艾乐替尼在治疗对克唑替尼产生耐药的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时,总客观缓解率(ORR)为49.2%。2017年4月,美国FDA批准布格替尼(Brigatinib,商品名:Alunbrig)上市。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分析中,布格替尼能够抑制ALK自身磷酸化和ALK介导的下游信号蛋白(STAT3、AKT、ERK1/2、S6)磷酸化。在体外,布格替尼可抑制ALK,ROS1原癌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等多种激酶的活性。
然而,耐药性问题是目前制约药物开发的突出问题。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但不可避免的是,克唑替尼出现了耐药性的问题。一项对比第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与化疗二线治疗ALK阳性肺癌病人的Ⅲ期随即实验表明,克唑替尼组中位PFS(7.7个月)较化疗组(3.0个月)显著延长。然而,对于克唑替尼用药治疗有效的患者往往在其用药1年内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近些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系列ALK抑制剂药物来用于患者对于克唑替尼的耐药性,然而,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还是出现了耐药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ALK抑制活性的嘧啶衍生物的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类化合物具有ALK抑制活性,可用于制备ALK抑制剂。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嘧啶衍生物,具有如下化学式所示的结构。
R2为苯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14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