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相加氢工艺及液相加氢反应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27950.X | 申请日: | 2018-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1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秀娜;于淼;阮宗琳;王昊辰;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10G45/04 | 分类号: | C10G45/04;C10G45/06;C10G45/08;B01J8/02;B01J8/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加 工艺 反应器 | ||
1.一种液相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溶氢原料油进入加氢反应段与第一加氢催化剂接触发生加氢反应,得到的反应流出物进入纳/微米氢气注入段,与经陶瓷膜管分散的纳/微米氢气混合,混合物流进入气提段与第二加氢催化剂接触进行加氢反应,同时氢气将物流中的H2S、NH3反应气体气提出来,经气体出口排出,液相反应流出物由反应出口流出,
其中,第一、第二加氢催化剂包括至少一种第VIB族金属和至少一种第VIII族金属为加氢活性金属,第VIB族加氢活性金属至少包括Mo,所述的加氢活性金属以硫化物形式存在,以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加氢活性金属以硫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14%~50%,活性相MoS2的平均片晶长度4~7nm,单个垛层中的平均片晶层数为1~4层,以垛层总个数为基准,层数3~5层的垛层的比例为40%~90%;第一、第二加氢催化剂还包括氧化铝和碳,以催化剂总重量为基准,氧化铝含量为49%~85.6%,碳含量为0.5%~0.9%,
加氢反应段的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50~450℃,反应压力为1~18MPaG,液时体积空速为0.5~15h-1
气提段的加氢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50~450℃,反应压力为1~18MPaG,液时体积空速为10~300h-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相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氢原料油中氢气与原料油的质量比为0.00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相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纳/微米气泡氢的尺寸为10nm~10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相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进入纳/微米氢注入段的液相物料的停留时间为0.1~5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相加氢工艺,其特征在于:纳/微米氢注入段中纳/微米氢的给量与原料油的质量比为0.001%~1.5%。
6.一种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外形为“U形”的管式反应器,包括两侧的直管段、底部连通两侧直管段的水平段,两侧的直管段分别为加氢反应段和气提段,水平段为纳/微米氢注入段;加氢反应段顶部设置液相加氢原料入口,加氢反应段内装填加氢催化剂,纳/微米氢注入段填装若干组陶瓷膜管束,陶瓷膜管束连通外部氢气,气提段内装填加氢催化剂,气提段顶部末端连接弧形管,弧形管的水平切线高于气提段顶部,弧形管最高点处设置气体出口,弧形管末端设置反应产物出口,所述的加氢反应段的高径比为1:1~30: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膜管束为管壳式结构,管壳内包含一根或多根膜管,膜管壁上为纳/微米孔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段的长径比15:1~1:1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反应段的直径与水平段的直径比1:50~1: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提段的顶部与加氢反应段的顶部位于同一高度,气提段的管径小于或等于加氢反应段的管径,气提段的高径比为1:1~50:1。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相加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管顶部有气体空间,弧形管最高点处设置气体出口,弧形的圆心角为180°~2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795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