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7275.0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5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洪濬成;李文仁;黄彦士;陈加明;柯婷玮;叶佳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康律师事务所 11805 | 代理人: | 梁挥;孟超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整合 显示 面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包含抗反射结构以及多个触控电极。抗反射结构包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上、导电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上、第三绝缘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以及第四绝缘层位于第三绝缘层上。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氧化硅或氮化硅,且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2微米。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氧化硅或氧化锶,且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001微米至0.1微米。导电层的材料包含钼,且导电层的厚度为0.01微米至0.05微米。第四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氮化硅,且第四绝缘层的厚度为0.001微米至0.3微米。这些触控电极位于第三绝缘层与第四绝缘层之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技术领域中,主动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被广泛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其中,上发光式主动有机发光二极管(top-view OLED)的结构中,因其开口率较高,且不受薄膜晶体管数目增加的影响,故较为常见。但因其结构中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层,而需于封装盖板外贴附圆偏光片(circular polarizer)降低外界光反射,以防止影响对比。
然而,圆偏光片的价格昂贵,因此使得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也跟着提高,且目前市面上的圆偏光片的光穿透率不佳,因而使发光二极管的亮度降低,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降低。此外,圆偏光片的厚度还会导致显示面板的中性轴偏移,因此降低显示面板的可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包含抗反射结构以及多个触控电极。抗反射结构包含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上、导电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上、第三绝缘层位于第二绝缘层上、以及第四绝缘层位于第三绝缘层上。第一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氧化硅(SixOy)或氮化硅(SiNx),且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0.1微米至2微米。第二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氧化硅(SixOy)或氧化锶(SrO),且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0.001微米至0.1微米。导电层的材料包含钼,且导电层的厚度为0.01微米至0.05微米。第四绝缘层的材料包含氮化硅(SiNx),且第四绝缘层的厚度为0.001微米至0.3微米。这些触控电极位于第三绝缘层与第四绝缘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主动元件以及电致发光元件。电致发光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电性连接主动元件、第二电极、以及发光层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二电极并与该第二电极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保护层以及接合胶层。抗反射结构、这些触控电极、主动元件、电致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的垂直距离为7.5微米至15微米。结合胶层位于保护层以及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中,由于可通过将触控电极整合进抗反射结构之中,再将抗反射结构整合进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因此,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可以达成内建式触控的需求以及轻薄化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效果,更能减少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中性轴的偏移,以提升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可挠性。图案化的触控电极还能应用为遮光层、降低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光反射率、防止影响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对比、以及降低噪声对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干扰。此外,抗反射结构还能同时减少外界光的反射并提升光穿透率,进而能够防止外界光影响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对比并提升电致发光元件出光的亮度,以提升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此外,更可通过抗反射结构以取代传统的圆偏光片,进一步降低抗反射整合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提升抗反射结构的光穿透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降低抗反射结构的光反射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72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笔尖位置的笔迹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红外扫描控制方法、电路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