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船舶分段建造方式的焊接工时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5997.2 | 申请日: | 2018-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0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4 |
发明(设计)人: | 续爱民;周清;成宇韬;明星;王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0;G06T17/00;G06Q50/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0 | 代理人: | 王佳妮 |
地址: | 20003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船舶 分段 建造 方式 焊接 工时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船舶分段建造方式的焊接工时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船舶设计软件抽取三维几何模型、装配结构层次信息和焊缝信息;根据建造工艺规范和要求,在三维几何模型可视化交互界面,输入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建造方式,获取建造基准面信息,计算焊缝在建造状态下的相关角度信息,确定焊缝的焊接姿态,确定焊接工时修正系数,确定焊前准备时间和焊后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相关焊缝计划工时计算的准确性和便利性,由通常的离散化跳跃式确定影响系数变为连续化确定影响系数,焊缝计划工时计算准确性提高也有利于降低焊接工时成本,有利于科学合理确定分段的建造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涉及一种管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船舶分段建造方式的焊接工时计算方法,属于数据管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焊接工作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最核心的工种,焊接工时对船舶建造成本和建造周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提高焊接计划工时计算的准确性和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船舶分段焊接工时计算模式一般考虑焊缝长度、坡口、板厚、焊接姿态等信息,并结合企业焊接额定工时,再进行适当增减而得到焊接计划工时。焊接姿态一般包含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等不同位置姿态。焊接姿态修正系数是通过相对固定的系数来调整工时,反映焊接姿态对不同作业的影响差异。目前焊缝信息通常在设计完成阶段由船舶分段设计软件系统抽取得到,包括焊接姿态信息;焊缝信息尚未和企业焊接工时定额数据集成。
按照上述模式所获得的焊接计划工时不够准确,不能充分体现分段实际建造方式对焊接工时的具体影响。由于船舶分段设计和建造的阶段、人员分工的限制,船舶分段设计软件系统中所包含的建造方式信息很难完整且准确定义,按照上述模式所获得的焊接姿态信息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焊接姿态。
不同的焊接姿态对焊接工时的影响差异高达80%,甚至更高,详细考虑焊接姿态对焊接工时的影响,对准确计算焊接工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船舶分段建造方式的焊接工时计算方法,定义分段、小组立、中组立等建造方式,并基于建造方式准确定义各焊缝焊接姿态,进一步结合焊缝其他信息和企业焊接额定工时,确定各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焊接计划工时;提高焊接计划工时计算的准确度,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船舶分段建造方式的焊接工时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由船舶设计软件抽取三维几何模型、装配结构层次信息和焊缝信息;以分段为单位抽取零件几何模型及属性信息;采用COM接口组件抽取分段装配层次信息,装配层次信息包括零件、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装配关系;焊缝信息通过COM接口组件抽取,焊缝信息包括焊缝长度、坡口、板厚、对接形式的信息;
S2:根据建造工艺规范和要求,定义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建造方式;基于企业场地设备条件和建造工艺规范,并结合被建造对象的尺寸、重量和结构特点,确定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建造方式;
S3:根据步骤S2中的建造方式,并结合步骤S1中抽取的三维几何模型,在三维几何模型可视化交互界面,输入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建造方式;根据得到的分段各零件三维几何模型,在可视化交互界面,定义小组立、中组立和分段的建造方式,设置分段翻身操作。分段翻身操作是为了避免难度较大的仰焊,需要对分段进行180度翻身,翻身后的仰焊变成平焊。
S4:根据步骤S3中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获取建造基准面信息,计算焊缝在建造状态下的相关角度信息,确定焊缝的焊接姿态;
S5:根据步骤S4中获取的焊接姿态信息及其他焊缝信息,确定焊接工时修正系数,根据企业修正系数标准,结合焊接倾斜角度,采用线性插值算法实现连续确定工时修正系数,更加准确反映实际焊接操作的工时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59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