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23126.7 | 申请日: | 2018-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2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 发明(设计)人: | 钱志华;唐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06;B32B27/18;B32B33/00;C08L23/08;C08L23/06;C08L67/04;C08L83/04;B29D7/0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林泉街39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强度 拉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其中第一层为PE和辅料按重量份比5~8:1混合而成,第二层为PE:PHBV按重量份比3~5:1混合而成,第三层为PE:辅料按重量份比4~6:1混合而成,其中PE为LDPE、MDPE、LLDPE中的一种或几种原料的组合,所述辅料包括可生物降解辅料PHBV、Ecoflex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所述可生物降解辅料占重量份比的80%以上,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通过共挤流延复合而成。本发明的拉伸膜可生物降解,而且一次成型,可连续化生产,效率高,生产的膜厚度最低可以达到15μm,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价格优势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
背景技术
拉伸膜,又叫缠绕膜、热收缩膜,国内最早以PVC为基材,DOA为增塑剂兼起自粘作用生产PVC缠绕膜。当1994~1995年国内开始生产PE拉伸膜时逐步被淘汰。PE拉伸膜由于其优秀的拉伸性能在多个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拉伸膜主要是与托盘配合使用,对零散商品进行整体包装,代替小型集装箱。由于他可降低批量货物运输包装成本30%以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五金、矿产、化工、医药、食品、机械等多种产品的整集包装上,在仓储领域,国外也较多地利用拉伸缠绕膜托盘包膜进行立体贮运,以节省空间。由于拉伸膜的用量非常巨大,往往经过一次包装和拆装后即废弃,造成很大的浪费,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亟待提出环境友好的可降解的拉伸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环境友好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未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其中第一层为PE和辅料按重量份比5~8:1混合而成,第二层为PE:辅料按重量份比3~5:1混合而成,第三层为PE:辅料按重量份比4~6:1混合而成,其中PE为LDPE、MDPE、LLDPE中的一种或几种原料的组合,所述辅料包括可生物降解辅料PHBV或PHBV和Ecoflex的组合,所述辅料中可生物降解辅料为0.5-0.9份,所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通过共挤流延复合而成。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所述PHBV由淀粉运用发酵工程技术制得。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所述第一层的辅料中还添加有硅油,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硅油的用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层中硅油的用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所述辅料中还包括自粘材料,所述自粘材料为PIB和VLDPE 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所述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的厚度为15-35m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的方法,为上述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采用一步法共挤流延成型,将LDPE、MDPE、LLDPE原料粒子和辅料按每层不同重量份比例要求进行称量,混合均匀,干燥;经过加温、挤压、流延,再经激冷辊冷却而成。进一步地,LDPE、MDPE、LLDPE的原料粒子纯度均大于99.5%。
进一步地,原料粒子共挤熔融温度为250~280℃。进一步地,冷却辊温度为20~30℃。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可降解高强度拉伸膜,由于添加适当比例的PHBV添加PHBV,PHBV是一种用淀粉为原料,运用发酵工程技术生产出的生物材料,由细菌生产,能被细菌消化,环保性:降解彻底,降解的最终产物为为二氧化碳和水,减少白色污染,可彻底解决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而且配比合理,添加适量的硅油成分,力学性能好,表面光滑,且可以热封,热封强度较高;增加了膜的结构强度和表面光滑度。而且生产工艺新颖,可连续化生产,效率高,生产的膜厚度最低可以达到15μm,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价格优势明显。当然地,所述辅料中还可以包括强度改性剂、抗老化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汇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31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服务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车辆识别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