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砂岩油储层全尺度孔喉的定量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20792.5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3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曹杰;高辉;王琛;黄兴;窦亮彬;赵金省;杨玲;董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弋才富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喉 尺度 定量表征 致密砂岩 渗透率 油储层 绘制 半径参数 创新性地 分布曲线 关系曲线 含量变化 平均孔隙 实验测试 有效融合 重新计算 岩心 测试孔 衔接点 直线段 喉道 测试 衔接 融合 统一 | ||
一种致密砂岩油储层全尺度孔喉的定量表征方法,步骤一、根据岩心的气测渗透率值,确定测试孔喉参数的测试方法;步骤二、开展相应的实验测试,得到孔喉半径及其含量变化曲线;步骤三、对不同测试结果进行统一化处理,步骤四、将不同的实验结果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交叉曲线;步骤五、计算各曲线所确定直线段的交点作为新的衔接点;步骤六、重新绘制衔接后的孔喉分布曲线,得到全尺度孔喉半径与孔喉体积的关系曲线;步骤七、重新计算得到平均孔隙、喉道半径参数,计算不同尺度孔喉对渗透率的相对贡献,本发明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效融合不同实验、多种测试结果的思想,并提出适用于致密砂岩孔隙定量表征的融合方法,实现孔喉分布的全尺度表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发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致密砂岩油储层全尺度孔喉的定量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喉尺度分布范围宽,跨越了微米和纳米级,而且不同渗透率级别样品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孔喉含量差异很大。目前,定量表征孔喉参数的方法主要包括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吸附方法,由于各测试方法的原理不同、识别精度不同,仅靠单一测试方法难以完全表征致密砂岩油储层的微米-纳米级孔喉。微米-纳米级孔喉既是致密砂岩油气富集的主要空间,也是决定储层物性差异的关键所在,并最终影响开发效果,因此探索致密砂岩油储层全尺度孔喉定量表征的方法,对于揭示储层性质差异,指导优质储层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多重手段结合表征致密砂岩孔喉的方法。现有研究中,CN201310042119.0公布了特低渗透双重介质砂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专利CN201610536741.0公布了一种致密储层孔喉全尺度表征及分析方法;专利CN201610191329.X公布了低渗砂岩储层有效渗流孔喉半径的计算方法;CN201710500133.9公布了致密砂岩油气充注孔喉半径下限的确定方法;CN201410557722.7公布了致密砂岩微观孔喉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CN201410125478.7公布了基于高压压汞分析的储层微观孔喉参数的连续表征方法;CN201310145986.7公布了一种定量评价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孔喉动用规律的方法;CN201410175123.9公布了一种定量评价注水对孔喉分布影响的方法;CN201410174667.3公布了一种定量评价应力敏感过程中孔喉变化程度的方法。2010年第29卷第4期,地质科技情报,高辉等人利用恒速压汞实验对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2013年第40卷第3期,石油勘探与开发,白斌等人利用多尺度CT成像表征了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2015年第37卷第6期,石油实验地质,喻建等人综合利用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对致密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2016年第38卷第3期,石油实验地质,公言杰等人利用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实验联合表征了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2017年第38卷第8期,石油学报,吴浩等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特征;2017年第38卷第8期,石油学报,房涛等人探讨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2017年第39卷第5期,石油实验地质,宋磊等人联合压汞法表征了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2018年第40卷第3期,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杨正明等人利用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和核磁共振对致密油藏岩心开展了全尺度孔喉测试;2018年第40卷第2期,石油实验地质,严强等人运用高压压汞及扫描电镜多尺度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特征。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现有孔喉定量表征方法未考虑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多种联合方法的选择存在明显的随意性;(2)现有多手段表征方法的衔接点是固定不变的,不符合不同渗透率级别样品孔喉分布的差异性和衔接点不同的特点;(3)现有多手段表征方法的衔接未考虑不同测试方法曲线的变化规律,得到的结果不符合储层孔喉分布的规律,与实际的孔喉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207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