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部件的供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5567.2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1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柳青;白杨;吴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柳青;白杨 |
主分类号: | H02J50/00 | 分类号: | H02J50/00;H02J50/9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送端 接收端 支架 一端连接 电能接收 能量发送 悬挂固定 移动部件 可移动部件 吊臂 无线供电装置 电能发送 供电装置 能量接收 配合连接 支架设置 供电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移动部件的有线和无线供电装置,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悬挂固定体、吊臂、能量发送通道、发送端磁体以及发送端支架,所述发送端支架通过所述吊臂连接于所述悬挂固定体上,所述发送端磁体设置在所述发送端支架上,所述能量发送通道一端连接于所述悬挂固定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送端支架上的电能发送端口;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支架、接收端磁体、电能接收通道以及移动部件,所述接收端支架设置在所述移动部件上,所述电能接收通道一端连接于所述移动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接收端支架上的电能接收端口,所述接收端磁体设置在所述接收端支架上;供电时,所述能量发送端口与能量接收端口配合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部件的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工业生产、商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自动化、无人智能化越来越重要。而大部分自动无人智能化可移动设备依赖于自身储备能量,这就要求自动无人智能化可移动设备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后续工作能够自动补充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部件的有线和无线供电装置,在无人员辅助的情况下自动完成为可移动部件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移动部件的供电装置,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悬挂固定体、吊臂、电能发送通道、发送端磁体以及发送端支架,所述发送端支架通过所述吊臂连接于所述悬挂固定体上,所述发送端磁体设置在所述发送端支架上,所述电能转换为无线电磁能发送装置安装于发送端支架上,所述电能发送通道一端连接于所述悬挂固定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送端支架上的电能发送端口;所述接收端包括布设于可移动部件上的接收端支架、接收端磁体、电能接收通道及可移动部件,所述接收端支架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件上,所述电能接收通道一端连接于所述可移动部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接收端支架上的电能接收端口,所述无线电磁能接收转换成电能装置安装于接收端支架上,所述接收端磁体设置在所述接收端支架上;当可移动部件顶端的接收端接触发送端并持续向发送端支架中心移动时,由于接收端支架顶面的平滑曲线和发送端自身向下垂直重力致使接收端滑过发送端并至两者贴合使两端的电极接触实现有线供电。在这个过程中,两端中心的磁铁由于吸合力将进一步促使两个端的发送和接收通道趋向对齐并增加贴合紧密性。在供电时,所述电能发送端口与电能接收端口配合连接实现有线供电,所述发送端电能转换为无线电磁能发送装置与接收端无线电磁能接收转换成电能装置趋向贴合实现无线供电方式。移动部件运动分离过程中发送端磁体与接收端磁体被移动部件的自身动力强制分离;过程中,发送端弹性吊臂先拉长分离,之后在回弹力作用下发送端支架恢复至待供电的位置与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发送端还包括限位器。
进一步的,所述吊臂为弹性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发送端支架呈凹陷形,所述接收端支架顶部呈凸起形;供电时,所述发送端支架和接收端支架配合贴紧。
进一步的,所述发送端可以安装电能转换为无线电磁能发送装置,接收端安装无线电磁能接收转换成电能装置的无线供电方式。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一种不依赖人力,依赖自然力及移动部件自身动力实现自动吸合与分离的为可移动设备自动供电装置。
本发明由于设置了在发送端设置有发送端支架和磁体、在接收端设置好了接收端支架和磁体,通过发送端支架和接收端支架的配合,使得发送端磁体和接收端磁体能够精准对位吸合,保证供电过程中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的稳定性;本发明由于设置了限位器,保护了吊臂、能量发送通道等元器件,且使得供电结束后,发送端与接收端的分离更加迅速和彻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柳青;白杨,未经杨柳青;白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55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