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垃圾渗滤液治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3723.1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李东晓;戴志东;吴向阳;吴智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C02F101/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郭俊玲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渗滤液 复合微生物菌剂 沉淀池 曝气池 垃圾填埋场 水生植物塘 污泥浓缩池 污泥填埋场 无二次污染 厌氧发酵池 臭氧气泡 处理效率 技术优势 经济优势 低成本 均质池 脱色率 微纳米 氧化池 沟渠 构建 山体 污泥 渗漏 治理 排放 应用 | ||
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垃圾渗滤液治理方法,所述的方法为如下步骤:包括沿垃圾填埋场山下的沟渠依次构建厌氧发酵池、均质池、曝气池①、沉淀池①、微纳米臭氧气泡氧化池、曝气池②、沉淀池②、水生植物塘,收集经山体渗漏出的垃圾渗滤液,依次经过上述的各种池内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达到国家规定,脱色率大于96%,COD去除率大于80%,可以正常排放,处理后的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再运往污泥填埋场。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低成本、无二次污染、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经济优势和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垃圾渗滤液治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菌剂-微纳米臭氧旗袍治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属于有机废水治理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微纳米臭氧气泡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垃圾渗滤液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成分及其复杂,具有生物毒害作用,严重污染当地水环境,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和膜处理技术等,生物处理技术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率较低,膜处理技术成本高,化学处理技术操作简单,但处理方法选择不当或操作方法不当,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或生成毒性更大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且单一技术难以实现垃圾渗滤液的达标处理,因此,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垃圾渗滤液高效处理技术对保护水环境及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方法,可在垃圾填埋场山下的沟渠中依顺序构建需要的反应池,占地面积小,具有较高的色度、氨氮、COD等去除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垃圾渗滤液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沿垃圾填埋场山下的沟渠依次构建厌氧发酵池、均质池、曝气池①、沉淀池①、微纳米臭氧气泡氧化池、曝气池②、沉淀池②和水生植物塘,收集经山体渗漏出的垃圾渗滤液,导入厌氧发酵池,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2)步骤(1)中的厌氧发酵池出水与利用沟渠导入的山泉水混合融入均质池,稀释垃圾渗滤液,调节pH值,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系统的有机负荷;
(3)步骤(2)的出水进入曝气池①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分解部分有机物;
(4)步骤(3)的出水进入沉淀池①,进行泥水分离;
(5)步骤(4)的上清液进入微纳米臭氧气泡氧化池,氧化分解有机物,脱色,除臭,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调节出水pH值;
(6)步骤(5)的出水进入曝气池②进行好氧生物处理,进一步降低水中COD值;
(7)步骤(6)的出水进入沉淀池②,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进入水生植物塘进行处理再外排。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1)中,将厌氧发酵池中溶解氧控制在0.5mg/L以下;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2)中,均质池中垃圾渗滤液COD浓度为1000 ~1500 mg/L,pH值为6~8;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曝气管在曝气池①进行底层曝气,在曝气池①悬挂多束伞状玄武岩纤维填料,填料的填充体积比为40% ~ 70%,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①,投加比例为1‱ ~ 1‰,去除厌氧处理后可进行生物处理的有机物;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4)中,沉淀池①内部分污泥回流至曝气池①中,另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再运往污泥填埋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37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质净化与水体景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