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13721.2 | 申请日: | 2018-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李东晓;戴志东;吴向阳;吴智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郭俊玲 |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镇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目标 贡献 河道 治理 方法 | ||
一种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所述的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集水样:采集黑臭河道底泥和水样置于反应器中,计算出要消减的污染负荷;(2)模拟实验:在反应器中设置不同水平的絮凝剂和微生物投加量、曝气方式、植物与生物填料种类设置平行实验,根据反应器中水质指标变化情况选出最佳组合方案并核算投入成本;(3)确定不同治理技术的贡献度:将最佳方案组合于一个反应器中并以此时的水质指标作为对照,每个实验去除其中一种治理技术,与对照的水质指标做对比,两者水质指标的差与对照的比值即为去除治理技术的贡献度,计算各个治理技术的贡献度与投入成本,二者的比值即为该技术的性价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产出量日益增加。大量污染物的流入导致城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造成水体溶解氧的急剧消耗,导致水体长期缺氧从而呈现黑臭状态,水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等城市水体出现黑臭已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体沿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随着对水污染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为当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速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水污染现象,与此同时污染物在水体中会不断累积,并沉积到河道、湖泊等水体的底泥之中,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目前,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就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水中污染物,包括过滤、沉淀曝气等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由于没有向水中投加物质,不会造成新的污染。化学法就是通过向水中投加化学试剂来达到快速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包括投加絮凝剂、氧化剂等方法,其优点是见效快,效果明显。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方法,包括投加微生物菌剂,在河中设置生物填料和生物浮岛等方法,其优点是脱氮除磷效果好,投资较少,而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没有一种河道治理方案可以适用到所有的河道中去,因为每一条河道的污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不同的治理方法治理费用不同其治理效果也各不相同,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这也是目前河道治理的一个主要困难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水体治理与修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目标贡献度的黑臭河道治理方法,该方法具有效果明显,运行稳定和性价比突出的特点,可因地制宜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治理方案等特点,本发明所使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采集水样:采集黑臭河道底泥和水样置于反应器中,计算出要消减的污染负荷;
(2)模拟实验:在反应器中设置不同水平的絮凝剂和微生物投加量、曝气方式、植物与生物填料种类设置平行实验,根据反应器中水质指标变化情况选出最佳组合方案并核算投入成本;
(3)确定不同治理技术的贡献度:将最佳方案组合于一个反应器中并以此时的水质指标作为对照,每个实验去除其中一种治理技术,与对照的水质指标做对比,两者水质指标的差与对照的比值即为去除治理技术的贡献度,计算各个治理技术的贡献度与投入成本,二者的比值即为该技术的性价比。根据各治理技术成本和贡献度建立在有效治理黑臭河道水质污染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即得到最具“性价比”的实验方案,最终将建立的实验设计治理方案应用于实际河道中,达到“一河一策”的目的。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1)中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水样高度高于底泥高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絮凝剂投加量为絮凝剂与污水按照配比比例投加。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2)中微生物投加量为微生物菌剂与污水按照配比比例投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37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