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标定夹具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1689.4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7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韩锋钢;彭倩;欧阳联格;吴金镇;周天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黄斌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纳空间 检测设备 抗震性能 支吊架 标定 夹具 安装机构 固定机构 承压壁 开口 承载机构 承载平台 标准紧固件 大吨位设备 标记夹具 施加载荷 动力源 管材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标定夹具,所述标定夹具只由管材、板材和标准紧固件制成,包括安装机构、固定机构和承载机构,所述安装机构被固定安装在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机体上,所述固定机构与安装机构固定连接,并具有一开口的容纳空间和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承压壁,该容纳空间的开口和承压壁都正对于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施加载荷的动力源,所述承载机构固定安装在固定机构上,且具有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承载平台,且所述承载平台位于容纳空间的开口和承压壁之间,以解决现有的标记夹具进行大吨位设备标定时操作不便以及无法适应多种调整工况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标定夹具。
背景技术
地震因其不可预测性,在爆发时会引起巨大的破坏,经统计发现,地震时的伤害主要由建筑物造成,特别是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或管线管道,在地震晃动时很容易与建筑脱离、坠落,从而产生二次伤害,因此,对于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及各种管线管道,在安装前必需经过模拟测试来判断方案的抗震性能,而国内对此方面的检测,仍没有完整、系统的检测方法,对于局部的安装,尚可以通过预装及破坏性的实验来验证,但当遇到大规模的安装时,这种方式就太过费时费力了,而且准确率也不高。
因而出现了用于检测支吊架抗震性能的检测设备,如CN104122057B所公开的一种抗震支吊架抗震性能的检测方法及设备。而为了保证检测设备的检测结果的可靠与精确,在检测前或者一段时间内要对检测设备施加载荷的动力源进行标定,由于在标定时动力源会对标定传感器施加高达几吨的压力,因此现有的标定夹具都是用厚钢板焊接而成,而且由于在标定完成后需要将标定夹具拆除,这使得现有的标定夹具在安装和拆卸的时候都很困难,还容易伤到操作人员。另外,为了保证标定的精确,需要确保标定传感器和动力源之间位于同一水平上,而现有的标定夹具只能通过调整标定夹具在检测设备机体上的位置来调节,同样具有操作不便以及调整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标定夹具,以解决现有的标记夹具进行大吨位设备标定时操作不便以及无法适应多种调整工况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标定夹具,包括
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被固定安装在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机体上;
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与安装机构固定连接,并具有一开口的容纳空间和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承压壁,该容纳空间的开口和承压壁都正对于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施加载荷的动力源;以及
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固定安装在固定机构上,且具有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承载平台,且所述承载平台位于容纳空间的开口和承压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固定板,两块固定板分别焊接在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的机体的两根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立柱上,并且具有延伸出立柱的固定面;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固定单元,每组固定单元都包括一“工”字形的第一管件和一“L”字形的第二管件,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并将一立柱箍住,且所述第一管件与其所在立柱上的固定板固定连接,两块固定板对称设置,两者之间的间隙形成容纳空间的开口。
进一步的,两“T”字形的第二管件均与立柱垂直设置且在立柱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管件还包括两个沿立柱长度方向设置且将两个第二管件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件和第二连接管件,第一连接管件位于第二管件的临近立柱的两个自由端部上,第二连接管件位于第二管件的远离立柱的自由端部上,两所述第二管件、第一连接管件和第二连接管件围成所述容纳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管件具有正对于支吊架抗震性能检测设备施加载荷的动力源的平面,该平面为所述固定机构的承压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上都具有供连接螺栓固定连接的加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1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