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料换热及回收热能的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1185.2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1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强;沙滨;李维舟;田忠元;杨松林;黄海丽;贺来荣;马永刚;王少华;杜昊;马海青;陈小林;魏建周;王多江;朱慧;姚菲;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李子健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回收 热能 换热器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物料换热及回收热能的换热器包括支撑机构、能够在支撑机构上旋转的筒体及驱动筒体旋转的驱动机构;筒体包括外壳体(22)和内筒体(20),支撑机构包括多个辊圈(7)和多个辊圈支架(16);驱动机构包括齿圈(8)和电机(21),齿圈(8)焊接于外壳体(22)外部,电机(21)与齿圈(8)连接。本发明高温物料与两种不同物料换热,两种不同物料带走大部分热量,高温物料温度下降且压力比进口压力低,对阀门的损耗减少;换热过程只有一步换热,提高了热量的转化率;降低物料结垢的风险,减少检修的频率,降低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料换热及回收热能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红土镍矿湿法冶炼中,反应器反应完的物料一般通过闪蒸阀进行排料,闪蒸后产生的蒸汽带走大部分热能,再利用气液换热塔进行热能回收,中间两次交换热量过程损失了大部分热量,回收的热能有限,并且两次换热浪费时间,不能高效利用;反应过程中物料容易在反应器内壁结垢,清理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少反应器内物料结垢、高效回收热能的物料换热及回收热能的带压换热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物料换热及回收热能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支撑机构、能够在支撑机构上旋转的筒体及驱动筒体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筒体包括外壳体(22)和位于所述外壳体(22)内部的内筒体(20),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辊圈(7)和多个辊圈支架(16),所述辊圈(7)固定套接于所述外壳体(22)外部,所述辊圈支架(16)安装于所述辊圈(7)下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圈(8)和电机(21),所述齿圈(8)焊接于所述外壳体(22)外部,所述电机(21)与所述齿圈(8)连接;所述筒体的两端设有进料口(1)和出料口(14),在靠近所述内筒体(20)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带孔隔板(5),所述内筒体(20)内部沿轴向设有呈圆周分布的多个换热管(10),所述换热管(10)通过所述带孔隔板(5)支撑;所述外壳体(22)和所述内筒体(20)之间安装有换热夹套(23),所述换热夹套(23)在靠近所述进料口(1)和所述出料口(14)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出料管(4)和第一进料管(11);在靠近所述进料口(1)和所述出料口(14)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出料管(3)和第二进料管(12),所述换热管(10)的两端分别通过环管(13)与所述第一出料管(3)和所述第二进料管(12)相连通。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圈支架(16)设有2个辊轮,所述2个辊轮与所述辊圈(7)外侧接触,所述2个辊轮对称分布在所述辊圈(7)的纵向中心轴两侧。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靠近所述进料口(1)的部分设有法兰(2)。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内部与所述换热夹套(23)内部均放置多个瓷球(17)。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孔隔板(5)设有多个孔且孔径小于所述瓷球(17)的直径;所述带孔隔板(5)中部设有能启闭的人孔。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内部焊接有多个支撑板(19),所述支撑板(19)中部设有通孔、其余部位设有多个孔且孔径小于所述瓷球(17)的直径;所述支撑板(19)与所述内筒体(20)内部焊接部位开半圆孔。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外部设有膨胀环(9)。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22)靠近所述出料口(14)的内壁上设有螺旋抄板(15)。
根据上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20)的表面设有多个手孔(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1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仪器仪表挂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TO-220NB-5L多载型引线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