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备异响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02824.9 | 申请日: | 2018-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3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吴瑞芳 |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异响 声音采集模块 声音分析模块 声音转换模块 检测 检测系统 预警模块 频谱图 采集 噪声 报警信号 采集设备 声音转换 依次连接 对设备 频谱 上电 维度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异响的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声音采集模块、声音转换模块、声音分析模块和异响预警模块,所述声音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设备在上电工作时的运行声音,所述声音转换模块用于将采集的声音转换为频谱图和噪声分贝值,所述声音分析模块用于将采集声音的频谱图与正常的频谱相比较并将采集声音的分贝值与噪声分贝相比较,所述异响预警模块用于发出报警信号。该系统通过对设备进行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备异响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设备制造领域,生产线上对设备的异响检测基本上采用人为判断。人耳对均匀的噪音不敏感,但对不规则的杂乱噪音很敏感,甚至可感觉到一些细微的杂音。虽然人耳是个极为精密的器官,但这种方式受主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在长时间检测环境下,人耳容易产生听觉疲劳,也往往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在设备生产流水线上,相当部分经传统噪声测试仪测试合格的设备被人为一致判定为异响,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仪器的技术手段过于简单、检测指标单一而导致的。因此设备异响的精确自动检测技术成了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异响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该系统可以综合不同维度的声音指标对设备进行检测,可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异响的检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声音采集模块、声音转换模块、声音分析模块和异响预警模块,所述声音采集模块用于采集设备在上电工作时的运行声音,所述声音转换模块用于将采集的声音转换为频谱图和噪声分贝值,所述声音分析模块用于将采集声音的频谱图与正常的频谱相比较并将采集声音的分贝值与噪声分贝相比较,所述异响预警模块用于发出报警信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备异响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声音采集模块放置在待检测设备附近;
(2)给待检测设备上电,使其正常工作;
(3)启动声音采集模块,声音采集模块采集设备运行时的声音,并将采集到的声音传递给声音转换模块;
(4)声音转换模块将采集到的声音转换为频谱图和噪声分贝值;
(5)声音分析模块将转换后的数据指标与正常指标对比,如果在正常指标范围内,即为合格产品;如果任一指标在正常范围外,即为不合格产品;
(6)如果检测到不合格产品,则异响预警模块给用户发出预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步骤(5)中正常指标的确定方法为:首先对无异响的设备分组,通过人耳判定后封样,再用所述设备检测系统对封样的设备多次采样,利用系统对各段频谱、分贝值的统计参数进行多维度的判定,找出与人工判定的对比,不断修正各测试指标的限值,逐渐达到与人工判定结果相匹配,并确定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的各项指标范围。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及使用的检测设备相比,本系统具有较高程度的智能控制和自主分析功能,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系列可视化的数据,并且通过这些数据与正常指标的对比,可以直接判断出设备是否有故障,使用者不需要运用较为丰富的维修经验对设备异响进行分析,即可以进行判断,提高了系统的人群适用范围,同时也降低了人为辨识所带来的误差,避免给后续的维修带来错误导向。同时,该系统通过综合不同维度的指标对设备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28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