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结构托盘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301105.5 | 申请日: | 2018-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7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王钦兵;陈怡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特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D19/38 | 分类号: | B65D19/38;B65D19/42;B65D19/32;B65D19/2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黄燕 |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结构 托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结构托盘,包括设有搬运间隙的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包括多层结构固定的顶板和底座;底座底面具有可用于安装脚轮的凹陷区域。本发明的多层结构托盘,可以方便实现顶板与底座之间的拆卸,在使用前或者制作完成后,可以将顶板或者底座分别收纳,方便了运输,节省了运输空间和运输成本。在使用时,又可以方便的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存或搬运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多层结构托盘。
背景技术
托盘是使静态货物转变为动态货物的媒介物,其作为物流运作过程中重要的装卸、储存和运输设备,与叉车配套使用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托盘大多为单层结构,当需要运输不能进行挤压的货物时,仅能单层存放,运输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托盘,该托盘可根据需要,在盘体上方固定一个或多个支撑隔板,可以用于各种货物,特别是具有特别要求的货物,实用性更强。
一种多层结构托盘,包括设有搬运间隙的盘体、设置在所述盘体顶面的一层或多层支撑隔板以及通过可拆卸结构将多层支撑隔板依次连接或者将支撑隔板与盘体连接的连接柱。
本发明中,所述搬运间隙主要是用于与叉车等搬运工具配合,实现对托盘以及其上货物的运输和移动。
本发明中的支撑隔板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确认。通过采用可拆卸结构的连接柱,当不需要多层结构时,可将支撑隔板拆除,可调性更强。支撑隔板或盘体与连接柱之间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相对固定,比如可以直接插接的方式连接,此时可以在支撑隔板或盘体对应位置设置配合的插接槽或者插接孔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卡合方式、螺纹固定方式或者磁铁吸合的方式或者其他可实现的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盘体包括可拆卸固定的顶板和底座。
本发明中,盘体(或者顶板、底座)可以为塑料件或者是金属件,选择塑料件时,可以在加工时一次注塑或者吹塑成型。顶板和底座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固定,既可以采用焊接等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也可以采用螺纹、卡合或者吸合等可拆卸的方式固定。比如常见的可以采用螺纹固定(利用螺钉实现两者的固定)、磁铁吸合的方式固定等。作为优选,所述顶板和底座内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磁性件,通过磁性件,可以快速的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所述底座可以为一体结构,所述底座上设有所述的搬运间隙,当然所述的底座也可以设置多个,分别与顶板相互固定。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为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座之间通过加强板连接为一体结构。通过加强板,一方面增加了底座的整体强度,也方便了底座的存放和安装。作为进一步优选,所有的底座均通过加强板连接为一体结构。或者,成排设置的底座通过加强板连接为一体结构。底座与加强板之间可通过现有的方式连接,也可以是整体结构,加工时一次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为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座之间通过加强板连接为一体结构。同时,所述加强板之间通过加强杆连接。进一步对底座的强度进行加固。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隔板与所述顶板结构相同。这样支撑隔板既可以作为顶板使用,也可以在多层结构中作为隔板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一侧设有拉杆;所述顶板内设有收纳所述拉杆的拉杆收纳空间;所述拉杆具有收纳于所述拉杆收纳空间内的收纳状态,以及被施加拉力后伸出所述拉杆收纳空间的伸展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内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内固定有定位管,该定位管内滑动设置有限位块,该限位块一侧与所述拉杆端部相对固定;同时所述定位管内形成所述拉杆收纳空间。所述支撑隔板内具有空腔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11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