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00540.6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6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尚玉阶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瑞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1/02 | 分类号: | C08L71/02;C08L63/00;C08J9/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声棉 聚醚多元醇 硫化促进剂 汽车消音器 阻燃型 环氧树脂 异丁基乙烯基醚 甲基三亚甲基 亚氨基 乙醇 二醇 硫化物 吸声性能 耐高温 吸声 制备 阻燃 尾气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环氧树脂、阻燃型聚醚多元醇、2,2’‑亚氨基双乙醇、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异丁基乙烯基醚以及硫化促进剂制备而成,其中环氧树脂占37~45%,阻燃型聚醚多元醇占45~50%,2,2’‑亚氨基双乙醇占2~3%,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占2~8%,异丁基乙烯基醚占1~2%,硫化促进剂占1~2%。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于包含阻燃型聚醚多元醇,因此具有耐高温、阻燃的特性,由于含有硫化促进剂,因此具有吸收尾气中的硫化物的作用,同时不仅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吸声性能优异、吸声频率范围宽,能够弥补现吸声棉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声棉,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安装在汽车消音器内的吸声棉,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消音器,主要用于降低机动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其原理是汽车排气管由两个长度不同的管道构成,这两个管道先分开再交汇,由于这两个管道的的长度差值等于汽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的一半,使得两列声波在叠加时发生干涉相互抵消而减弱声强,使传过来的声音减小,从而起到消音的效果。
汽车消声器按消声原理与结构可分为抗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和阻抗复合型消声器三类,其中阻性消声器主要是利用多孔吸声材料来降低噪声的,把吸声材料固定在气流通道的内壁上或按照一定方式在管道中排列,就构成阻性消声器。
现有技术中的吸声棉,通常是用聚酯纤维、岩棉、矿棉等物质制成的人造无机纤维吸声棉,不仅存在环保性差、致病致癌、吸水性差、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而且吸声降噪功能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不仅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吸声性能优异、吸声频率范围宽,能够弥补现吸声棉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环氧树脂、阻燃型聚醚多元醇、2,2’-亚氨基双乙醇、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异丁基乙烯基醚以及硫化促进剂制成,其中环氧树脂占37~45%,阻燃型聚醚多元醇占45~50%,2,2’-亚氨基双乙醇占2~3%,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占2~8%,异丁基乙烯基醚占1~2%,硫化促进剂占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阻燃型聚醚多元醇是由四羟甲基氯化磷作为起始剂与普通低分子多元醇反应,再与氧化丙烯、氧化乙烯进行开环聚合制备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硫化促进剂是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40%的环氧树脂、50%的阻燃型聚醚多元醇、3%的2,2’-亚氨基双乙醇、5%的甲基三亚甲基二醇,1%的异丁基乙烯基醚、1%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制备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45%的环氧树脂、47%的阻燃型聚醚多元醇、2%的2,2’-亚氨基双乙醇、2%的甲基三亚甲基二醇,2%的异丁基乙烯基醚、2%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制备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37%的环氧树脂、50%的阻燃型聚醚多元醇、2%的2,2’-亚氨基双乙醇、8%的甲基三亚甲基二醇,1%的异丁基乙烯基醚、2%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制备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于包含阻燃型聚醚多元醇,因此具有耐高温、阻燃的特性,由于含有硫化促进剂,因此具有吸收尾气中的硫化物的作用,同时不仅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吸声性能优异、吸声频率范围宽,能够弥补现吸声棉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汽车消音器用吸声棉由环氧树脂、阻燃型聚醚多元醇、2,2’-亚氨基双乙醇、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异丁基乙烯基醚以及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制成,其中环氧树脂占40%,阻燃型聚醚多元醇占50%,2,2’-亚氨基双乙醇占3%,甲基三亚甲基二醇占5%,异丁基乙烯基醚占1%,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硫化促进剂占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瑞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州瑞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0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