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体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292077.5 | 申请日: | 2018-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7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梦东;马美秀;邓占锋;徐桂芝;杨岑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博洋 |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体 蓄热砖 蓄热 蓄热体结构 加热装置 交替间隔 形变 骨架层 蓄热层 长度方向设置 放置凹槽 结构整体 绝缘问题 内部设置 竖直延伸 吸收热量 加热层 膨胀缝 稳固性 堆叠 排序 挤压 稳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骨架层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和蓄热砖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使得蓄热体本体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更加限度的蓄热。在骨架砖内部设置放置凹槽来放置加热装置,防止蓄热砖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蓄热电锅炉多采用镁砖等材料的显热储热,由于镁砖等材料强度较高,往往采用镁砖直接堆叠的方式进行布置。随着对占地面积、储能密度等要求的不断提高,采用潜热型储热材料的蓄热砖,例如是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材料的相变砖,是蓄热电锅炉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相变材料砖体强度不够,若仍采用直接堆叠的方式,在相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变形甚至断裂,致使相变蓄热体因强度不够而坍塌。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热体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潜热型储热材料的相变砖体构成的蓄热体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体结构,包括蓄热体本体,所述蓄热体本体包括沿高度方向交替间隔堆叠的骨架层和蓄热层;所述骨架层包括多个由显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骨架砖,所述蓄热层包括多个由潜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蓄热砖。
优选地,所述骨架砖与加热装置接触。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所述骨架砖沿延伸方向开设有放置所述电热丝的放置凹槽。
优选地,所述骨架砖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侧对应开设有可组合为所述放置凹槽的凹槽结构。
优选地,多个所述蓄热砖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一砖排结构,所述蓄热层包括多个在所述蓄热体本体宽度方向上间隔第一间隙设置的所述第一砖排结构,所述第一间隙形成允许换热流体沿所述蓄热体本体长度方向流经所述蓄热体本体的流体通道。
优选地,多个所述骨架砖沿延伸方向连接形成第二砖排结构,相邻所述骨架层和所述蓄热层中的所述第一砖排结构和所述第二砖排结构垂直布置。
优选地,所述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竖直延伸的膨胀缝;所述膨胀缝位于相邻所述骨架砖之间以及相邻所述蓄热砖之间。
优选地,所述膨胀缝内塞有保温棉。
优选地,所述骨架层中的所述第二砖排结构间隔第二间隙设置;对应所述蓄热体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非所述膨胀缝位置的所述第二间隙填充有所述蓄热砖。
优选地,所述的蓄热体结构,还包括覆盖于所述蓄热体本体顶层的顶层结构,所述顶层结构由所述蓄热砖沿延伸平面排列堆砌而成。
优选地,所述的蓄热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蓄热体本体底部的底层底座,所述底层底座为钢板或由若干块所述骨架砖水平排列堆砌而成。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潜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蓄热砖具有储能密度大的特性,储热性能较好;显热型储热材料制成的骨架砖硬度较大,作为蓄热体结构的骨架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而且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蓄热体结构,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2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蒸汽余热回收装置
- 下一篇:多模块储热系统及其恒温输出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