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模具、装置、方法和非晶合金压铸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90295.5 | 申请日: | 201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2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乐桂荣;李运春;王亚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B22D17/00;B22D18/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伟;刘兵 |
| 地址: | 516083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 压铸 成型 模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材料成型领域,公开了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模具、装置、方法和非晶合金压铸件,包括定模(11)和动模(12),该模具还包括能够相对所述动模(12)沿第二方向在第一模具腔横位置和第二模具腔横位置之间移动的挤压模(13),从而能够将非晶压铸和热压在同一台压铸机上进行,即利用压铸完成后,中间产品温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容易地进行热压,不仅实现了非晶压铸合金件的缺陷的减少,提升了非晶压铸合金件表面质量,还能够简化工序,节约中间产品在压铸机和伺服压力机之间转移的装卸时间,以及对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温降进行再加热的时间,从而能够减少设备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成型领域,具体涉及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模具、装置、方法和非晶合金压铸件。
背景技术
非晶合金是由超急冷凝固,合金凝固时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结晶,得到的固态合金是长程无序结构,没有晶态合金的晶粒、晶界存在。人们发现非晶合金不仅具有极高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而且还显示出优良的软磁性能、储氢能力、超导特性和低磁损耗等特点,从而作为一种新材料而应用于越来越多的产品领域,如手机中框、卡托等。
但是,由于非晶合金硬度高,进行机械加工较为困难,且成本高。采用传统压铸工艺进行成型,压铸件上存在较多的气孔、缩孔、渣孔、融接线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非晶合金缺陷较多的问题,提供用于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模具,利用该模具能够使非晶合金的内部组织更致密,减少非晶合金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模具,包括定模,和能够相对所述定模沿第一方向在开模位置和闭模位置之间移动的动模,该模具还包括能够相对所述动模沿第二方向在第一模具腔横位置和第二模具腔横位置之间移动的挤压模,所述挤压模从所述第一模具腔横位置向所述第二模具腔横位置的移动为朝向模具型腔的移动,当所述动模在所述闭模位置,所述挤压模在所述第一模具腔横位置时,所述模具型腔为第一模具腔,当所述动模在所述闭模位置,所述挤压模在所述第二模具腔横位置时,所述模具型腔为第二模具腔。
优选地,该模具还包括侧移模,该侧移模能够相对所述动模沿第三方向在第一模具腔纵位置和第二模具腔纵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侧移模从所述第一模具腔纵位置向所述第二模具腔横位置的移动为朝向所述模具型腔外的移动,当所述模具型腔为第一模具腔时,所述侧移模在所述第一模具腔纵位置,当所述模具型腔为第二模具腔时,所述侧移模在所述第二模具腔纵位置。
优选地,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加热装置,和/或,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冷却通路。
优选地,所述挤压模的移动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侧移模的移动由第二驱动装置驱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装置,包括压铸机、和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非晶合金的压铸成型的模具。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中间控制器,该中间控制器包括用于输入预定状态参数的储存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模具的模具型腔的驱动装置控制单元,和用于控制所述模具的模具温度的温控单元。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的方法,该方法在压铸成型装置中进行,所述压铸成型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能够形成第一模具腔和相对所述第一模具腔局部变形的第二模具腔,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成型阶段和第二成型阶段,第一成型阶段:将处于熔融状态的非晶合金注射到所述第一模具腔中,形成中间产品;第二成型阶段:在所述中间产品处于第一状态时使所述模具从所述第一模具腔开始向所述第二模具腔变形,在从所述第一模具腔向所述第二模具腔变形的过程中,所述模具的至少部分腔壁挤压所述中间产品,当所述模具变形为第二模具腔时,形成密实中间产品,且该密实中间产品处于第二状态,其中,所述非晶合金在所述第一状态具有塑性,所述非晶合金在从所述熔融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降温速度大于5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902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同步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纯电动汽车轮毂电机端盖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