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86317.0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3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祝婉月;王岭;王建永;王德利;岳秀泉;李直强;徐曼;宁瑞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24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化装置 冷却装置 升降立柱 升降装置 外壳内壁 旋转支臂 冷却槽 智能化 风道 冷却 冷却槽内壁 消化 废气外溢 人力操作 同一区域 循环水冷 自动升降 鼓风扇 冷却水 磨砂口 消化炉 风扇 夹层 侧壁 风孔 风冷 炉体 排废 水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消化装置与冷却装置相连;升降装置位于消化装置和冷却装置中间上方固定在消化装置的后侧;消化装置的消化炉体和外壳之间有风道,鼓风扇固定连接在外壳内壁的风道内;冷却装置的冷却槽的外壳与冷却槽形成的夹层上面或设置在外壳内壁侧壁上有风扇,冷却槽内壁设有风孔,升降装置的升降立柱固定连接在消化装置后侧,旋转支臂连接在升降立柱上。其旋转支臂可自动升降、旋转,节省人力操作;且在同一区域实现了风冷和水冷交替进行冷却,节省了冷却时间;消化管采用冷却水进行循环水冷;缩短了炉体的降温时间,消化管与排废罩设置磨砂口,减少了废气外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温消化装置主要将有机物样品在高温强酸条件下消解转化为无机物,以用于后续的分析检测。此装置广泛用于农业、生物、医药、工业等基础科学实验研究以及蛋白质测定前的消化处理。如生态学领域土壤或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的测定,需在高温强酸环境下将有机氮、磷转化为无机氮、磷。再如食品中常用的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也需该装置消解,在420℃高温环境下浓硫酸与食品中的氮元素反应为硫酸铵。目前,现有的装置都没有对消化炉炉体降温采取措施,通常是自然冷却,且消化升温速度快,但降温速度很慢,限制下一批样品消化的进程,广泛使用的传统消化装置消化炉在测定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时,需要设置温度达到420℃高温,那么炉体降温和消化管靠自然冷却速度会很慢,等待时间长,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通常消化炉从380℃降温到150℃需要花费90分钟左右,此外,消化过程产生的废气由通风橱直接排入空气或通过水带气排入下水道,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在科学研究及食品检测中通常涉及大量样品的测定,传统消化装置的以上不足严重限制了消化速率及整个实验进程,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高效环保的消化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其设有升降装置,旋转支臂可自动升降、旋转,节省人力操作;且在同一区域实现了风冷和水冷交替进行冷却,节省了冷却时间;消化管采用冷却水进行水冷,冷却水可循环利用;缩短了炉体的降温时间,消化管与排废罩设置磨砂口,减少了废气外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化快速消化装置,包括消化装置、冷却装置、升降装置、冷却水箱、碱液槽;其特征在于:消化装置与冷却装置相连;升降装置位于消化装置和冷却装置中间上方固定在消化装置的后侧;
消化装置包括消化炉体、风冷夹层、外壳、控制单元;其中,外壳包裹在消化炉体的外层,消化炉体和外壳之间形成空腔,空腔为风冷夹层的风道,风道一端设有封闭挡板,风道的另一端的出风孔设在外壳的后侧,控制单元位于消化炉体外壳表面,鼓风扇固定连接在外壳内壁的风道内,在消化炉体的下端设有加热金属管,温度探头安装在消化炉体下部。
所述的风冷夹层上方是密闭,风冷夹层的宽度为6-10cm。
所述的鼓风扇为2-4个安装在外壳后壁上或后壁和侧壁,风沿风冷夹层形成顺时针环形流体。
所述的鼓风扇与外壳壁沿着顺时针布置成15-30度角。
所述的加热金属管采取铝锭一体加热,温差小,样品消化均匀,且炉内温度连续可调,控温稳定且精度高。
控制单元上设有键盘包括电源键、功能键和LED双色指示灯即炉体温度超过70℃显示红色,不超过70℃显示蓝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86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