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283879.X | 申请日: | 201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6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 发明(设计)人: | 伦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门市骏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龙婷 |
| 地址: | 529100 广东省江门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矿渣 路沿石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包括由陶瓷渣粉、矿渣粉、生石灰和助磨剂组成的助磨料,由陶瓷渣、尾矿渣、沥青渣和水泥组成的集成料,其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陶瓷渣粉12~18份、矿渣粉15~20份、生石灰14~18份、助磨剂20~25份、陶瓷渣120~140份、尾矿渣120~130份、沥青渣40~50份、水泥95~110份。本发明所用的大部分材料均为废弃材料,从而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工业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路沿石一般都是采用天然岩石加工制成,而开采岩石就会开山炸石,严重的破坏自然环境,并且废弃的采石场没有进行绿化植被的回复,从而造成进一步的荒漠化,使得自然环境无法恢复,成为当地局部的粉尘污染源。另外,用岩石加工路沿石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粉尘,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各种工业废渣的产量也不断提高,其中最常见的有赤泥、磷石膏、矿尾砂等。对于尾矿,目前我国的综合回收利用率仅为7%左右,绝大部分以尾矿形式堆存。尾矿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严重污染环境,主要表现为尾矿中的残留药剂和尾矿扬尘两个方面。尾矿中含有氰化物、硫化物、表面活性剂、浮剂、絮凝剂等,若长期堆存将产生酸性水或有毒气体,对下游河流或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另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制品日益增多,与之相应的陶瓷制品的废旧品也随之增加,而到处丢弃的陶瓷渣不仅会污染自然环境,而且还有可能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陶瓷渣的回收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这些废料矿渣含有各种有害成分,无法直接使用,所以需要进行改性,目前的改性方法都是针对某种工业矿渣或者某种用途进行改性,而用陶瓷渣粉和矿渣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路沿石混凝土目前在国内外尚无报导。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其所用的大部分材料均为废弃材料,从而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工业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包括由陶瓷渣粉、矿渣粉、生石灰和助磨剂组成的助磨料,由陶瓷渣、尾矿渣、沥青渣和水泥组成的集成料,其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陶瓷渣粉12~18份、矿渣粉15~20份、生石灰14~18份、助磨剂20~25份、陶瓷渣120~140份、尾矿渣120~130份、沥青渣40~50份、水泥95~110份。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其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陶瓷渣粉15份、矿渣粉18份、生石灰15份、助磨剂20份、陶瓷渣120份、尾矿渣120份、沥青渣50份、水泥100份。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其中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陶瓷渣粉16份、矿渣粉20份、生石灰15份、助磨剂25份、陶瓷渣130份、尾矿渣125份、沥青渣45份、水泥110份。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陶瓷渣的粒度为10~15mm,所述尾矿渣的粒度为8~15mm,所述沥青渣的粒度为5~12mm。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助磨剂包括以下组分和质量百分比:有机硅氧烷10~20%、三乙醇胺15~20%、硫酸铵5~10%、有机酸盐5~20%和水40~7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矿渣路沿石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以上比例选取陶瓷渣粉、矿渣粉、生石灰和助磨剂进行混合制成助磨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门市骏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门市骏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838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