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79711.1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7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铮;张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0663 | 分类号: | H04L41/0663;H04L67/141;H04L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7 | 代理人: | 刘锋;刘熔 |
地址: | 100142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保证实时通信网络低时延时,无法有效抵抗网络抖动,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包括:在应用层按照设定传输协议与第一终端建立至少两条链路;选择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任一条链路;响应于链路切换指令,通过第二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从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任一条链路之外任一条链路,所述第一终端为生产端或订阅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实时通信网络(Real-Time Networks,RTN)里,网络抖动导致端到端的音视频会话出现掉线或卡顿,导致通信体验变差,为了抵抗网络抖动,最直接的办法是增加收发缓冲区的长度,当网络发生抖动,暂时收不到数据时也不会影响用户的收看或收听,然而缓冲区的长度和延迟成正比,缓冲区的长度越长延迟越高,但是在音视频会话中要求延迟越来越低,最好达到秒级,因此抵抗网络抖动和低延迟互相矛盾。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秒级延迟的交互通信,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方式一、在物理层或链路层用专线,例如,物理光纤,虚拟专用网络、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Label Switching,MPLS)专线等,来降低路由跳数以减小延迟并保证传输带宽的稳定;方式二、在传输层或应用层的传输过程中采用低延迟的传输协议,将数据收发缓冲区(jitterbuffer)的长度减少;方式三、为避免重传,采用少量丢包容忍和自动纠错等方式减小延迟。具体的,对方式二进行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可用于低延迟的传输协议为零消息队列传输协议(Zero Message Queue Transport Protocol,ZMTP),当采用ZMTP时,虽然实时通信传输的延迟极低,但是依然无法避免难以预知的网络抖动情况,抵抗网络抖动的能力很弱,当传输网络的某一段发生突发的拥塞或者中断时,即使时间很短暂,也会导致通信的双方明显的感知到变化,影响通信体验,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多机热备和软件操作路由切换方案,例如,A端与B端进行通信的链路中断时,A端需要切换到新的路由器重新建立与B端进行通信的链路,上述方案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服务暂时中断,并且重新建立链路需要的时间较长,导致延迟高,而且需要准备多个路由器,造成费用成本高。
综上所述,如何在保证在通信过程中低延迟的同时有效抵抗网络抖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保证实时通信网络低时延时,无法有效抵抗网络抖动,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在应用层按照设定传输协议与第一终端建立至少两条链路;选择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任一条链路;响应于链路切换指令,通过第二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所述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从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到所述第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任一条链路之外任一条链路,所述第一终端为生产端或订阅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应用层按照设定传输协议与第一终端建立至少两条链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设定传输协议对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之间进行握手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定传输协议为ZMTP协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为订阅端,所述选择所述至少两条链路中的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包括:选择所述第一链路将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订阅端;所述响应于链路切换指令,通过所述第二链路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具体包括:响应于所述链路切换指令,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给所述订阅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97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