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5480.7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2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晋沛沛;邓豪;彭威;杜政颜;任博文;刘世凯;栾林彬;洪珍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02 | 分类号: | A61K8/02;A61K8/81;A61K8/91;A61Q19/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于婉萍;平静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部护理 微孔薄膜 聚烯烃 膜基材 制备方法和应用 营养液 吸液层 薄膜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改性剂改性 外层保温层 接枝处理 面部皮肤 保温层 服帖性 单层 基材 面膜 内层 微孔 剥落 吸收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面部护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面部护理膜基材,为由聚烯烃加工而成的微孔薄膜结构,薄膜厚度为5‑100微米,孔疏度为20‑80%,薄膜中微孔大小为10纳米‑10微米;本发明的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为将上述聚烯烃微孔薄膜进行改性剂改性处理或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获得的;本发明的面部护理膜基材,包括内层吸液层和外层保温层,所述的吸液层采用单层表面经接枝处理的聚烯烃微孔薄膜,所述的保温层采用聚烯烃微孔薄膜。本发明通过采用聚烯烃微孔薄膜作为面膜基材,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营养液的利用率及人体对面膜营养液的吸收效果,且其与面部皮肤服帖性好,不易剥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面部护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仪容整理习惯逐步改变,民众愈加注重个人外表,令中国化妆品行业销售额显著增长,其中面膜这种护肤品从最初的特殊护理品已成为如今的日常快消品,占据了美容化妆品市场的重要份额。经统计2017年全球面膜市场规模达到12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全球的市场规模的47%,预计2022年中国面膜零售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面膜按其产品形态可分为面膜贴(可剥离面膜)、啫喱面膜、膏(乳)状面膜、粉状面膜四类,其中面膜贴又分为基布面膜和凝胶面膜。基布面膜由面膜基布和精华液组成,面膜基布作为介质载体吸附精华液,由于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快捷又能长期保存,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面膜种类,占了面膜市场的70%以上。
面膜的工作原理为(occlusive dressing treatment)半封闭式循环系统,让肌肤表面的温度升高,令毛孔张开,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让肌肤吸收营养液的功效。目前市面提供的基布面膜80%是以纤维素材料为载体(即面膜基布),分为人造和天然纤维两种,纤维中的多孔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浸润性。然而因为纤维素较大的孔隙结构,与外界空气交换能力良好,所以并不能使面膜覆盖区域的肌肤温度升高,导致吸收效果不尽人意。同时传统纤维面膜基材的厚度为0.29~0.68mm,当材料的厚度增加,弯曲刚度变大,材料柔软性变差,所以亲肤性差,容易脱落,服帖效果较差。另外,纤维材料的储液能力与材料本身和孔隙大小有关,因此天然纤维结构面膜基材储液能力有限,且其对营养液吸附后难以全部释放,造成了营养液利用率的下降。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10416571.X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含羧甲基纤维素纤维的无纺布及其用于美容面膜基材中的用途,该申请案的无纺布由羧甲基纤维素纤维组成,或者由羧甲基纤维素纤维和选自海藻酸钙纤维、甲壳素纤维、壳聚糖纤维、改性壳聚糖纤维中的任一种或两种纤维组成。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721085224.2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水刺面膜基材,该申请案的水刺面膜基材,包括从下往上相互缠结的丙纶纤维层、第一海岛纤维层、粘胶纤维层和第二海岛纤维层。把上述四层纤维层层叠在一起后,通过水刺工艺,让纤维网缠结在一起,再通过烘干、卷绕和后续的操作,即得到水刺无纺布。上述两申请案均是采用纤维素材料作为面膜基材,采用上述面膜基材对营养液的吸收率及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纤维素面膜基材存在的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采用聚烯烃微孔薄膜作为面膜基材,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营养液的利用率及人体对面膜营养液的吸收效果,且其与面部皮肤服帖性好,不易剥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其一,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面部护理膜基材,该基材为由聚烯烃加工而成的微孔薄膜结构,薄膜厚度为5-100微米,孔疏度为20-80%,薄膜中微孔大小为10纳米-10微米。
更进一步的,所述聚烯烃微孔薄膜为PP或PE单层结构,或PP/PE双层结构,或由PP、PE任意组合而成的多层结构,且其可采用现有湿法或干法或干湿法结合工艺生产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新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54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