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71870.7 | 申请日: | 2018-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0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璐;温永清;张日成;孔祥薇;段西健;杨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J11/04 | 分类号: | C09J11/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王晓英 |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纳米 隔热 浆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分散介质100份,稀土硼化物2‑50份,防沉剂0.3‑2份,分散剂0.01‑2.5份,其它助剂1.13‑8.5份。本发明所述的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不含具有光谱选择性的纳米铟掺杂二氧化锡(ITO)、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和纳米铋掺杂二氧化锡(BTO),各组分易于分散,成本较低,且涂层施工容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环保材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紧张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节能减排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据统计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近1/3与建筑能耗有关。对于建筑物窗口、顶棚、汽车窗户等大量使用玻璃的场合,光的热辐射将会导致能耗大幅度增加。目前解决的方法主要有无机功能材料如ITO(氧化铟锡)、ATO(氧化锡锑)等为助剂的隔热涂料、玻璃贴膜等,但涂料施工难度大,贴膜难以实现隔热率与透光率之间的矛盾。目前还有许多新的玻璃产品如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但造价昂贵,市场亦很难推广。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将其添加制成胶膜可用于建筑物及汽车门窗夹胶玻璃中,既可以有效隔绝大量红外线和紫外线,又可兼顾较高可见光透光率,且不影响其使用寿命。
目前国内外对透明隔热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涂料领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通过专利检索,世界专利WO2018103063(一种纳米ATO透明隔热节能玻璃涂层的制作工艺)将纳米ATO分散于水性树脂中形成隔热涂料,但其涂刷难以均匀,施工难度高。申请号为CN201710243083.0的中国专利“一种玻璃透明隔热纳米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以纳米ATO-稀土-多晶硅为隔热助剂,但隔热效果非常有限;申请号为CN201610979211.3“水性可剥离透明隔热玻璃涂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水性纳米ATO和ITO复合隔热浆料,其成本太高,且混合浆料极易发生团聚现象。因此,一种新型的、工艺简单、效果显著、透过率高、易于应用推广的隔热材料的发明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不含具有光谱选择性的纳米铟掺杂二氧化锡(ITO)、纳米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和纳米铋掺杂二氧化锡(BTO),各组分易于分散,成本较低,且涂层施工容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透稀土纳米隔热浆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分散介质100份,稀土硼化物2-50份,防沉剂0.3-2份,分散剂0.01-2.5份,其他助剂1.13-8.5份。
优选的,所述分散介质为去离子水、乙醇、叔丁醇、丙酮、二异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乙酸乙酯、醋酸丁酯、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石油醚、环己烷和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稀土硼化物为六硼化镨、六硼化镝、六硼化镧、六硼化铈、六硼化铷、六硼化镱、六硼化铕和六硼化钇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防沉剂为聚烯烃蜡、改性氢化蓖麻油、气相二氧化硅、改性聚脲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和聚酰胺蜡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为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四丙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乙二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60、硅烷偶联剂KH570、硅烷偶联剂KH79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其它助剂包括紫外吸收剂和交联剂,且紫外吸收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为:(0.05-0.2):(1-5)。
优选的,其它助剂还包括光稳定剂,且紫外吸收剂、交联剂和光稳定剂三者的重量比为:(0.05-0.2):(1-5):(0.05-0.3)。
优选的,所述紫外吸收剂为水杨酸苯酯、UV-P、UV-O、UV-9、UV531、UVP-327、二氧化铈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18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