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61872.8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8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真康;阿部祐也;松嶋佑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周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其能够使正面碰撞的碰撞初期的能量吸收量增加并避免前轮与下构件干涉、提高美观性。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与前侧车架的前端连接并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载荷承受部件、从前侧车架的前端朝向上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下构件、以及从下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在前轮的上方朝向后方延伸且与前柱的前端连接的上构件,能够利用载荷承受部件的前表面以及下构件的前表面确保正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受压面积,从碰撞初期提高碰撞能量吸收效果。且由于下构件从前侧车架的前端不朝向后方延伸而朝向上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因此即使将前轮配置在车身前方也不会与下构件干涉,美观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可靠地将正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传递到前侧车架及上构件而进行能量吸收的汽车的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使载荷承受部件(面部59)从在汽车的车身前部配置的前侧车架(前侧车架1)的前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使下构件(连结部件5)及上构件(围板加强部3)从该载荷承受部件朝向后上方延伸的构造,被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176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构造中,在汽车发生小偏置正面碰撞而碰撞载荷输入到了与前侧车架相比的车宽方向外侧时,由于仅由载荷承受部件承受碰撞初期的载荷,因此存在受压面积不足而碰撞初期的能量吸收量不足的隐患。而且,由于下构件从载荷承受部件朝向后上方延伸,因此若要使前轮的位置朝向车身前方移动,则存在与下构件的后表面干涉,导致前轮的位置靠近后方而美观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增加正面碰撞的碰撞初期的能量吸收量,并避免前轮与下构件干涉而提高美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车架,其沿前后方向延伸;载荷承受部件,其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连接,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下构件,其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朝向上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以及上构件,其从所述下构件的车宽方向外端在前轮的上方朝向后方延伸,与前柱的前端连接。
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1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构件的下端与所述前侧车架的至少夹在车宽方向内壁及上壁之间的棱线连接。
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1或2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构件及所述前侧车架利用减震器壳体连接,所述上构件在所述减震器壳体及所述下构件之间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
另外,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3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及所述下构件的后表面之间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能量吸收部件连接。
另外,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部件为俯视观察时越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前后方向宽度越小的三角形状。
另外,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5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构件为车宽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大的中空闭合截面部件。
另外,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6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为上下方向尺寸比车宽方向尺寸大的中空闭合截面部件。
另外,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构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所述前轮的外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1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及其碰撞保护装置
- 下一篇:车辆下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