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上下文检测的智能手机隐式身份认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58567.3 | 申请日: | 2018-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80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任重;陶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L9/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黄晓军 |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上下文 检测 智能手机 身份 认证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检测的智能手机隐式身份认证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用户的身体姿势作为上下文信息,分别采集并记录用户在静止或者移动两种上下文下多次使用智能手机输入密码过程中的触摸行为数据,根据触摸行为数据提取用户的行为特征;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构建上下文检测分类器和每种上下文下对应的触摸行为认证分类器;利用上下文检测分类器检测待认证用户的上下文状态,利用相应上下文状态下对应的触摸行为认证分类器确定待认证用户的身份的合法性。本发明实现简单,无需额外的设备,只利用了智能手机内置的加速计、陀螺仪和磁力计传感器。具有难以破解、不宜伪造的特点,提高了认证的可靠性,避免了密码泄露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上下文检测的智能手机隐式身份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广泛应用,手机中存储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敏感信息,比如支付密码、机密文件等。这些信息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隐私数据,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为智能手机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保护机制以防止用户的隐私信息被非法窃取。
目前,绝大多数的智能手机都已配置了PIN解锁和图案解锁来认证用户。这些保护机制通过用户所知道的内容来认证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安全,但它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一些调查却发现很多用户为了使用方便都选择使用一些很简单的密码,比如“0000”、“1234”,这些密码因为组合简单因而很容易被破解。其二,这种密码机制很容易受到肩窥攻击、污迹攻击等的威胁。所以即使是复杂密码,仍然很容易被外界破解。这种保护机制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用户的密码一旦泄露了那么这种机制就是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新的身份认证方法来提高认证的有效性。
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已经集成了大量的传感器设备,利用这些传感器来捕获用户的生物行为特征以用于身份认证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其中,用户的触摸行为特征已经被证明在区分用户时表现良好。公开号为CN10476599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触摸操作的智能手机身份认证方法,通过采集智能用户触屏操作的行为数据来提取行为特征、建立行为特征向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构造分类器对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这种方法增强了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但这种方法只建立了一个身份认证模型,在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后,认证效率会降低,并不能够高效处理用户各种使用状态下的认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检测的智能手机隐式身份认证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上下文检测的智能手机隐式身份认证方法,包括:
分别采集并记录用户在移动和静止的身体姿势下多次使用智能手机输入密码过程中的触摸行为数据,根据所述触摸行为数据提取所述用户的行为特征;
将所述用户的身体姿势作为上下文信息,该上下文信息包括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两种种类的上下文,根据所述用户的行为特征建立多次触摸行为的上下文特征和认证特征,根据所述上下文特征构建上下文检测分类器,并根据所述认证特征构建每种上下文对应的触摸行为认证分类器;
利用所述上下文检测分类器和触摸行为认证分类器对待认证用户的触摸行为数据进行认证处理,根据认证结果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的身份的合法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分别采集用户在移动和静止的身体姿势下多次使用智能手机输入密码过程中的触摸行为数据,根据所述触摸行为数据提取所述用户的行为特征,包括:
用户预定义一个设定长度的密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8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铃声设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语音内容记录方法与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