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55882.0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0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路领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领群 |
主分类号: | A61K38/58 | 分类号: | A61K38/58;A61K47/42;A61K47/02;A61P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东方至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85 | 代理人: | 霍金虎 |
地址: | 06245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栓 血凝 溶解 药物组合物 纳豆激酶 食用明胶 碳酸氢钠 镁元素 生物酶 水蛭素 蚓激酶 药物技术领域 传统中药材 安全方便 酶促进剂 胃酸中和 无毒无害 用量计算 有效物质 蚯蚓提取 保护剂 抗血栓 溶栓 水蛭 体内 安全 配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属于抗血栓、抗血凝的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以一天的用量计算由水蛭素50~500单位、蚓激酶600~6000单位、纳豆激酶2000~20000单位、食用明胶0.5~5克、碳酸氢钠0.1~2克和镁元素30~300毫克组成。本发明以传统中药材水蛭、蚯蚓提取的生物酶——水蛭素、蚓激酶和纳豆激酶为基础,配合生物酶保护剂(食用明胶)、胃酸中和剂(碳酸氢钠)、酶促进剂(镁元素)组合而成,大大提高了有效物质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了溶栓速度和效率,具有优秀的溶解血栓的作用,对身体也非常安全,几乎不产生副作用,口服安全方便有效,安全无毒无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属于溶解血栓、抗血凝药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血栓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子,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现有口服溶栓产品存在性能差、化学溶栓药物副作用大、溶栓不彻底、对身体副作用大等许多缺点,现有各种口服生物酶溶栓产品包括纳豆激酶、蚓激酶等,非常容易被胃酸破坏,稳定性差,导致溶栓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以一天的用量计算由水蛭素50~500单位、蚓激酶600~6000单位、纳豆激酶2000~20000单位、食用明胶0.5~5克、碳酸氢钠0.1~2克和镁元素30~300毫克组成。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将上述原料制成胶囊、片剂或粉末小袋包装。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服用方法,一天的用量一次性服用,饭后或睡前服用,温开水送服。
疗效分析
1、医院门诊确定的血栓患者50人,其中男23人,女27人,平均年龄51.8岁。其症状为,脑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胸闷气短、脑血栓。
2、疗效判定标准,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症状缓解为好转,症状没有变化为无效。
3、5-20天为第一疗程,第一疗程过后,其中治愈17人,好转29人,无效4人。
4、21-35天为第二疗程,其中治愈21人,好转27人,无效2人。
本发明溶解血栓、抗血凝的药物组合物的溶栓机理是: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直接溶解血栓;同时将人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此外,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实现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此外,在直接溶解已经形成血栓的同时,还能激活增强人体自身的溶栓能力,从而起到持久平稳的溶栓作用。而且,只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所以不会引发出血的危险,这一点是临床溶栓药剂所普遍缺失的。
此外,辅助制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用明胶是性能优异的食品稳定剂和乳化剂,可让生物酶的稳定性提高五倍以上,对各种激酶有着优异的保护作用;碳酸氢钠可以有效的中和胃酸,降低胃酸浓度,减少胃酸对生物酶的破坏作用;镁元素在体内能够激活酶的活性,恰到好处的用量能够让酶的活性提高百分之五十左右。三种制剂的联合应用,对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活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30名患者服用本发明产品的临床案例:
1、赵敏,女,河北省河间市人,脑供血不足,服用产品20天之后,再次检测,血栓因子消失,头脑清晰,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
2、张秋峰,男,血液淤堵引起的静脉曲张,服用产品一个月,静脉曲张症状基本消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领群,未经路领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58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