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51464.4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43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平;赵军超;陆松;付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D1/00 | 分类号: | A62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雪娇;赵青朵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bc 类超细 干粉 灭火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A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通过改性剂对磷酸盐基料与辅料改性后得到;所述改性剂包括单体单元A与单体单元B;所述单体单元A由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形成;所述单体单元B由活性单体形成;所述活性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丙烯酸羟烷基酯、N‑羟烷基丙烯酰胺与N‑羟烷基甲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的改性剂包括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其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将其与含羟基的活性单体共聚后,可进一步提高改性剂的疏水疏油性能,同时还可增强全氟基团的柔性,从而使改性剂可对磷酸盐基料及辅料进行疏水疏油改性,使得到的超细干粉灭火剂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细干粉灭火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A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哈龙灭火剂由于其高效的灭火效能,曾一度在消防工业当中大范围使用。然而,由于哈龙灭火剂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并且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够分解并消耗臭氧层,已经被禁止使用。
超细干粉灭火剂因其灭火效率高、GWP值低的特性,是哈龙灭火剂的良好替代物之一。其中,以磷酸盐为基材的ABC类干粉灭火剂与以碳酸氢盐为基材的BC类干粉灭火剂对于固体火、气体火、液体火等均具有较好的扑灭效果。虽然相对于BC类干粉灭火剂而言,ABC类灭火剂针对于油池火与气体火,磷酸盐类灭火效果相对较差,但是由于BC类干粉灭火剂主要成分为碳酸氢盐,呈现一定碱性,无法与泡沫灭火剂进行联用,而磷酸盐类灭火剂则无此问题,可与其他灭火剂联用,由于其用途较广,获得广泛使用。
磷酸盐类的灭火方式主要是冷却作用、隔离作用、化学抑制。其中,冷却作用指的是其能够在200℃下分解吸收大量热量;隔离作用指的是磷酸盐类粉体在高温下形成一种玻璃状物附着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化学抑制指的是粉体在空气当中可以吸收自由基,阻隔燃烧的链式反应。经过超细化粉碎后,磷酸盐的分解温度会降低,同时比表面积变大,吸收自由基能力变强。但是,由于其比表面能较高,吸潮性较强,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疏水性处理,来保证其在储存当中的保质期。此外,在进行油池火的扑救时,超细干粉灭火剂虽然也有一定的扑灭效果。但灭火剂与油面接触后即沉降,油池残留温度将会造成燃油的持续挥发,此时若有残留火焰或者引火源的存在,火焰即会“复燃”。因此有必要对灭火剂进行改性,使其具有疏油效果。
目前针对于灭火剂疏水疏油改性的研究很多。
2005年四川大学的赵春霞在其硕士论文“抗复燃超细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的合成研究”中提出了利用气流粉碎和干法工艺、采用硅油处理剂和氟碳表面活性剂分别进行疏水和疏油改性,得到了流动性较好,具有一定疏油性的粉体。但是硅油本身具有较大的亲油性,会使粉体的疏油性能大打折扣。
公开号为CN159702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抗复燃超细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式,先进行硅油膜的包覆,然后利用氟碳灭火剂进行氟碳膜的包覆,但该改性方法同样采用硅油,存在同样的问题。
公开号为CN10287257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合多盐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也是用氟碳表面活性剂进行疏油处理,然而由于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型号未知,因而改性效果未知。
公开号为CN10767021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ABC灭火剂运用疏水白炭黑和偶氮二甲酰胺进行灭火剂的疏水疏油改性处理,但此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疏油效果较差,而且不能较长时间浮在油面,有搅动即会下沉。
公开号为CN10409633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ABC超细干粉抗复燃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当利用含氢硅油和氟碳表面活性剂分别进行改性,但是最终得到的灭火剂依然达不到长效疏油性。
为了让超细干粉粉体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必须要对传统配方以及制造工艺进行改良,由于现有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大多无法对粉体表面进行有效的包覆改性,而且即使可以有效的改善粉体基质的疏油性,其疏水性却不能兼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急需一种新工艺、新配方来得到长效的疏水疏油的双疏超细干粉灭火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1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