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伪基站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49020.7 | 申请日: | 201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7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苗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12/122 | 分类号: | H04W12/122;H04W12/73;H04L41/16;G06N3/04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 地址: | 10003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基站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识别伪基站的方法及系统。用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出伪基站。该方法为:获取目标基站的基站属性信息后,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生成相应的基站编码,再将基站编码与预存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以及结合上报的反馈结果,来判断目标基站是否为伪基站。由于基站编码是基于包含有唯一标识目标基站的特征数据的基站属性信息生成的,因此,基站编码能够有效反映了基站的属性及行为特征,即使不法份子频繁修改重配置伪基站的部分特征来防范追踪,也仅仅修改了极小量特征数据,因此,基站编码仍然可以作为准确识别伪基站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提高了伪基站的识别准确性,降低识别时延,快速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识别伪基站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2G时代,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制式和IS95制式其鉴权都采用的是单向鉴权,也就是只有基站对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如,手机)进行鉴权,而用户终端不会对基站进行鉴权。当用户终端工作在2G制式的时候,一旦伪基站的信号强度大于真实基站的信号强度时,用户终端就会接入到伪基站。
用户终端一旦接入到伪基站,就会面临以下威胁:线上实时交易威胁,可能令整个交易被劫持;虚假短信欺诈威胁;移动欺诈难以锁定;难以察觉的降级攻击。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4G网络下运营商采用将用户身份识别卡(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升级为全球用户身份识别卡(Universal 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USIM)的方法防范伪基站,SIM卡是通过基站的单向认证即可激活,USIM卡是与基站进行双向认证且通过后可激活。4G网络时代面向用户的都是USIM卡,安全性更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伪基站也在升级。4G伪基站通过设置为一个异常的跟踪区域码(Tracking Area Code,TAC),使处于RRC空闲态的终端重选到伪基站,并请求更新路由区(TAU Tracking Area Update Request,TAURequest),获取用户设备的的全球唯一临时UE标识(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UE Identity,GUTI)。伪基站在获取到GUTI后,可以造出特定网络接入服务器(Network Attached Server,NAS)消息,要求用户设备上报其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信息,如,4G伪基站可以在TAU过程中伪造身份请求(Identity Request)直传信令,用于获取用户IMSI信息。伪基站获得用户的IMSI信息后,便可以加以利用,实施各种犯罪。
已有技术下,多采用移动终端监听伪基站的配置参数,例如:位置区码(LACLocation Area Code,LAC)、小区识别码(Cell-ID CID)、短信服务号码、位置信息等等,并将伪基站的配置参数与网络侧收集的基站参数信息库作对比方式进行伪基站识别,如有异常、疑似伪基站,则拒绝接入。
然而,伪基站的技术一直在升级,并且随时会更换配置参数,因此,如果要顺利识别出伪基站,必须及时更新基站参数信息库,一旦更新不及时,则无法顺利识别出伪基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用户带来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识别伪基站的方法及系统。用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出伪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识别伪基站的方法,可选的,包括:
获取管辖范围内的一个目标基站的基站属性信息;
采用预设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所述基站属性信息进行压缩,获得相应的基站编码,所述基站属性信息包含有唯一标识目标基站的特征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9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