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47415.3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4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平;贾永恒;刘敬成;李煜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密码锁 多工作模式 远程服务器 动态密码 控制系统 静态密码 移动终端 智能锁具 客户端软件 场景 管理模式 家庭模式 租户 便捷性 智能锁 通信 锁定 安全 灵活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包括智能锁具、远程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所述智能密码锁可以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有客户端软件,可以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本发明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使用动态密码,并将动态密码与静态密码相结合,保证了智能锁具的安全性。拥有两种锁定模式,灵活地将动态密码和静态密码结合使用,兼顾智能锁的安全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支持多工作模式,适用于多种场景。提供了家庭模式和管理模式,适用于家庭和学校、公司、租户等多种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学校、办公场所使用智能锁具,相对于传统的机械锁,其安全、方便,提高了安全性和生活效率。现有的智能锁各式各样,功能、种类繁多,已经能够满足一部分我们对智能锁的需求。但是现有的智能锁仍然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目前智能锁较为常见的解锁方式有指纹和密码,指纹开锁方便快捷,体验很好,而密码锁也方便快捷,被广泛使用。通常使用的智能锁可以使用两者其一或者两者组合的解锁方式,再加以备用的机械结构和钥匙组成。
不过密码和指纹两种智能锁开锁方式在保证安全上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指纹解锁,方便快捷是它的优点,指纹唯一性可以让它成为一种有效的验证方式。但是在生活中指纹非常容易泄露,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而指纹的不可修改性导致指纹泄露之后对所有使用指纹验证的场景都构成威胁。以上两点限制了指纹识别能够达到的安全级别。对于密码验证,相对指纹识别,它可以修改,但是它仍然存在容易泄露的问题。在用户输入密码时,可能会不小心造成密码的泄露,而且密码的泄露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定期修改密码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用户通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密码,无从决定密码的修改频率。而且需要频繁修改密码也导致不好的用户体验,甚至忘记密码导致无法开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密码和指纹两种智能锁开锁方式在保证安全上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持多工作模式的安全的智能密码锁控制系统,包括智能锁具、远程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所述智能密码锁可以与远程服务器通信,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有客户端软件,可以与远程服务器通信。
所述智能锁具包括外部电源、网络连接模块、密码输入模块、控制器和进行锁开闭的机械结构,支持多工作模式,可以以安全的方式设为家庭模式或管理模式。
所述智能锁具使用静态密码和动态密码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密码由用户在智能锁具上手动设置,不上传远程服务器,只有设置密码的用户掌握静态密码,动态密码由远程服务器产生,并发送到用户的移动客户端上。
智能锁具的锁定模式有两种:强上锁模式和临时上锁模式;在强上锁模式下,用户使用静态密码和动态密码的组合可以开锁,即先输入M位的静态密码,再紧接着输入N位的动态密码,即可打开门锁;在临时上锁模式下,只需使用静态密码即可打开锁具;智能锁具锁定模式的变化由远程服务器或者用户直接对锁具的操作改变。
家庭模式下的锁具从外部开锁必需使用静态密码的临时上锁模式或静态密码与动态密码的组合的强上锁模式;在强上锁模式下从外部开锁又分为多个步骤:客户端向远程服务器申请动态密码、远程服务器将动态密码发送到智能锁具、智能锁具准备接受密码、远程服务器将动态密码发送到用户的客户端软件、用户向锁具输入密码开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74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