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43359.6 | 申请日: | 201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9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林宝龙;吴鹏辉;尚世秋;李岩;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N2/015;B62D21/09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包侧碰 保护 框架 汽车 | ||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该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副驾座椅后横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该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可有效传递分解侧碰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保护,满足动力安全性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是整车研发和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相关碰撞法规(CNCAP)和评价规范中不断补充和改进了一些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对整车的碰撞安全有着越来越高要求。传统燃油车身平台中,车身碰撞传力结构以及设计相对比较成熟。而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愈来愈强烈,在燃油、双模以及纯电车型中,双模车型综合长途使用燃油的续航以及短途使用纯电的零排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碰撞安全性也是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顾忌之一。因此,双模汽车车身碰撞安全结构平台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
双模汽车车身平台不仅需要满足碰撞安全法规和评价规范,还需要兼顾以发动机为主的燃油动力系统总成及以动力电池为主的高压动力系统总成的布置。因此,相比于相同规格的燃油车,双模汽车的整车重量大幅增加,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其碰撞初期动能大幅增加,也就需要双模车型车身骨架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同时由于动力电池的特殊性,双模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对电池包起到足够的碰撞保护。
传统的燃油汽车成熟车身平台中,对于侧面碰撞安全车身结构的设计,会将门槛及B柱受到侧面载荷通过前排座椅前横梁及前排座椅后横梁进行分解,前排座椅前横梁及前排座椅后横梁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可将左侧载荷传递到右侧,以保证乘员舱有效安全空间,但该结构对侧面载荷的分解较弱。
为克服传统结构的缺陷,现有技术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在两根横梁基础上增加斜撑梁,对侧面载荷分解及抵抗变型方面有一定改善。对于双模混合动力车型的车身框架要求,需同时兼顾动力电池布置的空间需求以及在增加动力电池系统后整车重量加重情况下合理有效的传力及保护需求。因此传统燃油车中针对侧碰比较成熟的设计结构不能够适用于双模混动车型的布置以及安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燃油车中侧碰设计结构不能够适用于双模混动车型的布置以及安全需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副驾座椅后横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左侧,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在原有双横梁基础上在电池包(动力电池)的两侧增加电池包左保护纵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形成“C”型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在有效分解侧面载荷的基础上对电池包进行保护,并将电池包安装点设计在左右横梁连线上,可有效传递分解侧碰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保护,满足动力安全性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3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