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31570.6 | 申请日: | 201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5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平;刘凯;徐东坡;王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77/00 | 分类号: | A01K7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动转轴 收网装置 野外环境 渔业捕捞 捕捞 电力控制系统 可移动装置 移动槽装置 支撑杆装置 船体表面 联动装置 支撑装置 转轴装置 可转动 支撑杆 起锚 可用 涉水 省时 转轴 省力 轴承 船只 船舶 损害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3个圆柱形联动转轴装置、设置在联动转轴下方的链条式转轴装置、设置在联动装置底部的360°可转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转轴下方的支撑杆装置、设置在支撑装置上的电力控制系统、设置在所述支撑杆底端的可移动装置、设置在船体表面的移动槽装置。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1)极大程度的降低劳动力投入。(2)减少捕捞成本的投入。(3)减少涉水工具对作业者及作业船只的损害。(4)本装置使捕捞作业更加省时、省力、高效。(5)本发明装置还可用于船舶起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江河湖泊及海洋范围内的渔业资源捕捞领域,特别是涉及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应用于江河、湖泊、海洋等大面积水体中采用丝网、定制刺网及大型张网等进行捕捞作业前期阶段,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及船舶损耗,防止长期从事拉网捕捞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从而使捕捞作业更简洁、更省事、更省钱。
背景技术
在江河、湖泊等大型天然水体中使用刺网、张网等需要大批人力的网具进行捕捞作业时,一艘作业船需要配备4-6名助手才能完成作业,此时不仅需要更大的空间,且随着人工工资的普遍升高,这无形中增加了捕捞成本。目前大部分渔业捕捞作业者基本依靠人工完成捕捞作业,无有效的工具以提高其捕捞效率。且在水流湍急的水体中进行拉网作业对人体机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使其极易出现疲惫的状态而导致作业船只不得不停歇休整。就目前的作业过程而言,长时间的接触涉水网具,对于人体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而拉网过程中网具与船体的不断摩擦导致船体表面受损生锈,对网具也是增加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因此,现有的工具对于渔业捕捞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1)需要更多人力投入;(2)长时间接触涉水网具对人体健康有害;(3)原有的作业方式相对落后,耗时、耗力;(4)原有的作业方式一定程度上损坏船体;(5)原有作业方式长时间摩擦船体形成的伤痕及残缺部分对捕捞网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坏,导致被淘汰。
因此,本发明装置能够避免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上述问题,既操作方便,又能减少工作量,节省时间,且作业效率,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同时,使捕捞作业趋向于机械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发明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使其有利于渔业捕捞作业者在大面积水体中作业时更加省时、省力、省成本,将作业过程提升至半自动化,从而减少部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好的效益。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对野外环境渔业捕捞的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3个圆柱形联动转轴装置、设置在联动转轴下方的链条式转轴装置、设置在联动装置底部的360°可转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转轴下方的支撑杆装置、设置在支撑装置上的电力控制系统、设置在所述支撑杆底端的可移动装置、设置在船体表面的移动槽装置。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3个圆柱形联动装置由不锈钢套橡胶膜而成,每个圆柱形直径为10cm(含橡胶膜),并呈倒三角形分布固定于一钢板上(30x30 cm)。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装置底部设置一个链条式转动轴承,该装置上每隔3 cm设置一个不锈钢的半弯曲小勾,小勾随链条式装置一起可双向转动。
再进一步的:所述联动装置底部设置一个360°可旋转轴承,从而使该装置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同时在紧接轴承的地方设置一个约1 m长的钢管支撑装置(直径为5 cm),并在支撑装置上设置2组电力控制开关,1组控制3个圆柱形联动,另外1组控制链条式转轴。
再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底部固定于一个卡槽中,该发明装置可在卡槽中自由移动。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1)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降低成本。
(2)提高渔业捕捞效率,使渔业生产作业趋于半机械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315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