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27112.5 | 申请日: | 2018-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5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柳家为;赵亚宁;张一鸣;沈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D19/06 | 分类号: | E01D19/06;G01B2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位移 桥梁 伸缩缝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装置,包括梁体一、梁体二、伸缩系统和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本发明通过C型钢和支承横梁上的U型钢筋与梁体中的预埋钢筋连接。当两端梁体发生相对移动时,支承横梁推动或拉伸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顶板,使弹簧组产生拉压变形,拉压力传感器可以相应地测出每根弹簧的内力,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转换出梁端位移。支承横梁的移动使工字型中梁随之在其上移动,鸟形橡胶带产生压缩或拉伸变形,实现伸缩功能。本发明构造简单、安装方便,可将监测的梁端位移数据与温度等数据协同分析,服务于桥梁健康监测领域,可同时评估伸缩缝服役状态,提升了桥梁伸缩缝的智能化水平和桥梁运营管理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装置,属于桥梁健康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桥梁伸缩缝能够使梁体在温度变化、荷载作用、基础变位、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等影响下,按照设计的计算图式自由变形,同时保证行车平稳。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桥梁向大跨度发展,这对桥梁伸缩缝的工作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度越大,梁体纵向变形需求越大。桥梁伸缩缝能否有效工作,直接影响到交通安全和行车舒适性。研究表明,梁端的纵向累计位移是导致伸缩缝过早破坏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主梁梁端易发生平面内转动,在曲线梁桥中更为显著。若梁端因车辆荷载、风荷载、温度作用等而发生过大的平面转动,将会带来支座偏离等重大安全隐患。
对于刚度小的大跨度缆索承重体系桥梁,在外部荷载和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梁端位移较大。梁端位移不仅是梁端附属装置和梁端构造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缆索承重体系桥梁健康监测的重要参数之一。同时伸缩缝变形量的变化规律,也即梁端纵向位移的变化规律,能够表征其工作状态,识别自身损伤。
伸缩缝一旦发生损坏,则会加大汽车荷载对桥梁的冲击作用,如不及早发现则会加速桥面铺装的损坏,降低桥梁使用寿命。而大多数现役桥梁伸缩缝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无法监测梁端位移、识别自身损伤。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一种可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实时掌握梁端纵向位移和横桥向转角,并正确评估伸缩缝服役状态,确保桥梁服役期间车辆通行安全和行人舒适。将采集的梁端位移数据与温度传感器、风速仪等采集的数据协同分析,开展梁端位移作用因素、作用效应组合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可服务于桥梁健康监测领域,提升桥梁使用寿命和运营管理水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时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装置,并对伸缩缝服役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损伤,降低因伸缩缝损伤而影响梁体结构整体功能的概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监测梁端位移的桥梁伸缩缝装置,包括梁体一、梁体二、伸缩系统、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其中,梁体一内设有C型钢,梁体二内设有U型钢筋,所述C型钢和U型钢筋与梁体中的预埋钢筋连接,伸缩系统包括工字型中梁、控制弹簧、鸟形橡胶带、支承横梁、支承支座、钢帽、橡胶挡块,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包括弹簧组、顶板、拉压力传感器、锚固螺栓、侧板、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所述C型钢内部设有滑道,所述支承横梁一端伸入C型钢内部与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的顶板相连,支承支座设置在支承横梁下方,支承支座设置在滑道上,所述钢帽设置在支承横梁上方,C型钢开口处设有橡胶挡块,所述顶板的里端连接弹簧组,拉压力传感器与C型钢通过锚固螺栓连接,弹簧组的尾端固定在拉压力传感器上,所述弹簧组的外侧设有侧板,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设置在侧板上,所述支承横梁另一端连接U型钢筋,所述工字型中梁间隔设置在支承横梁中部,工字型中梁之间设有鸟形橡胶带,鸟形橡胶带的下方设有控制弹簧连接工字型中梁。
在车辆荷载等作用下,两端梁体发生移动,支承横梁使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的顶板发生移动,压缩或拉伸分布式位移测量系统的弹簧组,拉压力传感器便可测得拉压力,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转换出梁端位移并回传至监控中心,将采集的数据绘制梁端位移时程曲线,实时监测梁端位移,并可进行伸缩缝的损伤识别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271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冷总温受感部尾附组件
- 下一篇:一种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