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诈骗电话的检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19800.7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1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林荣恒;张震;彭潞;闵星;吴步丹;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16/35 | 分类号: | G06F16/35;H04M3/22;H04W12/128;G10L15/26;G06F16/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王双;王琦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诈骗 电话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诈骗通话的检测方法,包括:将所有通话语音转换为文本,组成文本集;将文本集中的每个文本转换为关键词权重向量;对所有关键词权重向量通过文本聚类形成多个簇,并根据诈骗关键词集确定各个簇是否为诈骗簇;对于诈骗簇内的所有关键词权重向量对应的通话,确定为诈骗通话;利用所有通话和所述关键词构建文本社交网络,在所述文本社交网络中将诈骗通话对应的节点标记为诈骗通话,并通过标签传播确定其他标记为诈骗通话的节点;将所有标记为诈骗通话的节点对应的通话确定为诈骗通话。应用本申请,能够适用于各种诈骗类型,同时不需要获取用户敏感数据,可操作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复杂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诈骗电话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猖獗,电话诈骗的手段越来越多,让人们防不胜防。
目前采用的诈骗电话检测方法主要有呼叫地来源检测、黑名单拦截等,这些方法普遍具有实时性和灵活性差的特点。诈骗技术和方法的更新很容易导致原有拦截手段的失效。目前高发的诈骗电话主要集中于移动电话用户,大部分主叫号码来自境外,诈骗者通过改号软件或者VOIP技术绕过现有的拦截手段,实现诈骗呼叫。
经过研究发现,诈骗呼叫的诈骗手段往往较为相似,可以分为几个大类。同时,诈骗团伙往往内部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诈骗行为也存在分阶段的特性,在第一阶段诈骗份子进行“广撒网”式的拨打,这种诈骗往往存在较明显的行为特征,如主叫呼叫频次高、被叫离散度高、平均呼叫时长短、接通率低等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犯罪分子在此阶段利用呼叫平台进行群呼扫描,寻找潜在受害者。找到潜在受害者,进入下一阶段后,诈骗电话的行为特征与正常通话的特征较为接近,通过呼叫特征进行挖掘较为困难,但此阶段诈骗电话的通话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往往涉及转账等敏感关键词。
目前还有一些识别诈骗电话的方法,但是也都存在各种问题,例如:
方法一、采集呼叫话单数据并分析黑名单,对黑名单电话进行单向录音,将录音文件与诈骗语音样本库进行对比,以此确定通话是否是诈骗。该方法主要缺陷在于诈骗手段不断变化,像构建覆盖全网的语音库难度很大,且极为消耗资源;
方法二、提取所述实时话单的号码特征和/或行为特征;根据预设的诈骗电话识别模型对所述实时话单的号码特征和/或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所述实时话单对应的通话行为是否为诈骗电话。该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仅通过提取的呼叫频次、被叫离散度等行为特征是否符合诈骗电话识别模型,只能找出行为特征与正常呼叫差别较大的号码,对于行为模式与正常呼叫接近的诈骗通话误拦截率较高,并且随着诈骗手段的不断更新,诈骗识别模型的演进较为困难;
方法三、获取原始话单中电话号码的异常行为数据和特征数据;异常行为数据包括异常号码呼叫次数、空号呼叫次数和陌生号码呼叫次数中一种或多种;特征数据包括活跃程度和通话数据,将两种数据输入训练好的诈骗电话号码分析模型,通过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获取诈骗电话号码分析结果。
复杂网络是复杂系统的抽象,现实中许多复杂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的相关特性进行描述和分析。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一直是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方案提出利用复杂网络来进行识别诈骗通话,例如下述方法四和方法五。
方法四、将复杂社交网络中的个体抽象为顶点,将社交网络中的各个个体之间的每一种关系抽象为边,并根据关系强弱对每条边赋予权重,并建立邻接矩阵,然后通过对用户对应顶点的关系聚集来定义欺诈群体。在识别出欺诈群体中的欺诈者或违约者后,重新计算社交网络中的其他用户的欺诈风险或者信用风险。但是这种诈骗通话识别方法需要获取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社交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较为敏感且难以获取,有时只能通过已有数据进行推测,会导致较大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未经北京邮电大学;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98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