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唾液乳杆菌及在下调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表达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218261.5 | 申请日: | 2018-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2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益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7;A61P1/02;C12R1/2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嘉兴市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唾液乳杆菌 变形链球菌 生物膜形成 基因表达 溶菌酶 耐受性 微生物技术领域 链球菌 下调 溶菌酶溶液 保藏 表达水平 口腔环境 相关基因 抑制变形 生物膜 龋齿 耐受 口腔 应用 杀死 生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唾液乳杆菌ZM06及其在下调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表达中的应用,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唾液乳杆菌ZM06,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978。本发明所述唾液乳杆菌ZM06,可在浓度0.2mg/mL至1mg/mL的溶菌酶溶液中正常生长,因而完全能够耐受口腔高溶菌酶浓度。本发明所述唾液乳杆菌对溶菌酶有很好的耐受性、适应口腔环境,不以杀死变形链球菌为目的,而是通过降低变形链球菌中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特异性地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以降低龋齿发生和发展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唾液乳杆菌及在下调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龋齿是世界流行的慢性疾病,该疾病由菌斑生物膜在牙齿表面堆积起始,表现为牙齿硬组织损伤甚至牙齿脱落。牙菌斑生物膜由大量细菌、蛋白质、胞外多糖、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堆积形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其存在大大阻碍了菌斑内外的物质交换,菌斑内不能得到唾液的缓冲,使牙齿表面pH值迅速下降;复杂空间结构的生物膜还使其内部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增强了牙菌斑内菌株对抗生素治疗的耐受性,同时还保护生物膜内的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变形链球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致龋菌,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状态生存,具有强大的产酸和耐酸能力,成型的生物膜为其生存提供了保护性的环境,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大致分为两个过程:由表面结合蛋白介导的蔗糖依赖的起始粘附和由葡萄糖基转移酶将蔗糖合成葡聚糖。粘附是形成生物膜的先决条件,变形链球菌或其聚集体借助两种独立的机制粘附于牙齿硬组织:蔗糖依赖性粘附和非蔗糖依赖性粘附。
研究还发现,细菌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如耐酸、生物膜形成、感受态形成等通过一种称为群体感应的机制得到调节。群体感应是细菌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当细菌分泌的信号分子达到一定阈值时,受体菌接受信号并在胞内进行一系列的反应,起始或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
尽管初步研究认为,益生菌对口腔健康有益,但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具有口腔保健功能,大多具有菌株特异性。前期发现有些菌种,如鼠李糖乳杆菌、唾液链球菌等可杀灭口腔致病菌,但由于其杀菌作用特异性不强,长期服用产生耐药性风险增加,目前并没有一种不以杀菌为目的的防治龋齿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ZM06,显著降低变形链球菌中与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特异性地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ZM06,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97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ZM06在下调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基因包括:参与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直接相关基因和参与调控变形链球菌调控生物膜形成信号通路的基因。
优选的,所述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直接相关基因包括:葡糖糖基转移酶基因gtfB,葡糖糖基转移酶基因gtfC,果糖基转移酶基因ftf,编码葡聚糖结合蛋白的基因gbpB和编码葡聚糖结合蛋白的基因gbpC。
优选的,所述变形链球菌调控生物膜形成信号通路包括:两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和AI-2信号分子介导的种间信号转导系统。
优选的,所述两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中基因包括:TCS-1中VicR/VicK基因,TCS-2中CiaR/CiaH基因,TCS-11中HK11/RR11基因和TCS-13中ComD/ComE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益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嘉兴益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82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