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轮机用挡油环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17310.3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6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军;黄天琪;牛庆良;张得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3232 | 分类号: | F16J15/3232;F16N31/02;F01D25/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狄峰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机 用挡油环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汽轮机用挡油环,包括汽轮机轴承(1),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轮机轴承(1)的外侧紧密连接有内环(2),且内环(2)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所述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通过贯穿连接的螺栓(5)相固定,且该螺栓(5)的螺纹上配合连接有螺帽(6);所述汽轮机轴承(1)的下方设置有下部挡块(9),且汽轮机轴承(1)的上方设置有上部挡块(8),所述上部挡块(8)和下部挡块(9)通过两侧贯穿设置有螺栓(5)相固定,并且该螺栓(5)的螺纹配合连接有螺帽(6);所述上部挡块(8)和下部挡块(9)的内壁一侧粘贴连接有外环(7),且外环(7)位于内环(2)的外侧,所述上部挡块(8)和下部挡块(9)的内壁另一侧焊接固定有挡环(15),所述上部挡块(8)和下部挡块(9)之间形成腔体结构;所述下部挡块(9)的下方固定有支撑架(14),且下部挡块(9)的中部贯穿设置有预留管(16),所述预留管(16)的上端与所述腔体结构连通,所述预留管(16)的下端连通有落油管(10),且落油管(10)固定在下部挡块(9)的下表面上,所述预留管(16)的内部设置有堵块(12),且堵块(12)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贯穿设置在落油管(10)的下方,且落油管(10)的侧面开设有落油口(11);
使用方法:首先将2个内环(2)分别与汽轮机轴承(1)的上下两侧卡槽固定,并将2个内环(2)相接触,然后将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分别与内环(2)的两侧卡槽固定,将2个螺栓(5)贯穿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并将螺栓(5)与螺帽(6)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帽(6)缩短第一连接环(3)与第二连接环(4)之间的距离,从而将内环(2)与汽轮机轴承(1)紧密相连接;之后将下部挡块(9)放置在内环(2)的下方,使第二连接环(4)位于内环(2)的外侧,将上部挡块(8)放置在下部挡块(9)的上方,再将螺栓(5)依次贯穿上部挡块(8)和下部挡块(9)并与螺帽(6)螺纹连接,上部挡块(8)即固定在下部挡块(9)上,汽轮机用挡油环的安装过程完成;使用时,由于内环(2)的外侧呈凹凸状结构,且内环(2)与外环(7)之间紧密接触,故内环(2)隔绝大部分油,仅有小部分油通过内环(2)与外环(7)之间的间隙并被收集在上部挡块(8)与下部挡块(9)之间的腔体结构内,挡环(15)与汽轮机轴承(1)相接触,防止油通过挡环(15)流出,且挡环(15)与汽轮机轴承(1)相向的一侧呈弧形设置,能减小接触面积,防止将汽轮机轴承(1)刮伤;由于堵块(12)与预留管(16)和落油管(10)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定期转动连接杆(13),则堵块(12)向下移动,即能将预留管(16)和落油口(11)连通,从而使油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用挡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2)与汽轮机轴承(1)采用卡槽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内环(2)的外侧呈凹凸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用挡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的形状均呈弧形,且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均在内环(2)上构成拆卸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用挡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挡块(8)与下部挡块(9)上均等间距贯穿连接有螺栓(5),且下部挡块(9)与落油管(10)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且落油管(10)和预留管(16)均与堵块(12)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用挡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油口(11)、落油管(10)和预留管(16)构成三通结构,且落油口(11)的内径尺寸小于堵块(12)的高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用挡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15)的内侧倾斜设置,且挡环(15)与汽轮机轴承(1)相向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731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