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5986.9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7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郝利军;谢文斌;吴文娟;刘德义;汤伟;袁逢逢;李东泰;陈霖;李亚超;张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
主分类号: | E02D31/00 | 分类号: | E02D31/00;E02D29/045;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河南科技通律师事务所 41123 | 代理人: | 张晓辉;闫瑞霞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管 保护结构 施工 隧道基坑 顶托板 基坑围护结构 横穿 盖板 防撞墙 开挖 安全运营 电力电缆 分层开挖 人力物力 隧道施工 断口处 搭接 防撞 支顶 隧道 节约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明挖段施工中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包括基坑围护结构、顶托板、防撞墙和盖板,所述顶托板与基坑围护结构固定连接并支顶电力管廊,所述防撞墙设置在所述顶托板上并位于电力管廊的两侧并且高度高于所述电力管廊,所述盖板搭接在防撞墙上。其施工方法,步骤如下:(1)探沟开挖;(2)基坑围护结构施工;(3)顶托板施工;(4)电力管廊保护结构的形成;(5)在上述施工中需要对断口处土方进行开挖时,要分层开挖。本发明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保证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营;本发明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节约了人力物力,对后续类似施工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施工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明挖段施工中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发展,我国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等地下工程的数量迅速增加,在明挖隧道结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现有电力管廊或电缆沟横穿隧道基坑,在这种情况下,隧道基坑的开挖,会导致电缆沟或电力管廊的变形、破坏、甚至断裂,从而破坏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营。如果迁改电力管线则需要的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大,会导致隧道施工工期延长。当遇到隧道明挖施工中横穿隧道基坑的电力管廊时,在不迁改电力管线的情况下,为了控制基坑变形引起的电力沟或电力管廊的变相在电缆沟或电力管廊的安全允许范围内,保证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营,需要一种保护电力管廊的结构设施及其安全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更好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明挖段施工中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包括基坑围护结构、顶托板、防撞墙和盖板,所述顶托板与基坑围护结构固定连接并支顶电力管廊,所述防撞墙设置在所述顶托板上并位于电力管廊的两侧并且高度高于所述电力管廊,所述盖板搭接在防撞墙上。
所述基坑围护结构包括连续墙冠梁和砼支撑梁,所述电力管廊下方的连续墙冠梁标高至所述电力管廊底部,所述顶托板包括两根工字钢纵梁和托板,所述工字钢纵梁两端嵌入所述电力管廊下方的连续墙冠梁中,所述工字钢纵梁顶部支顶电力管廊底部、下部埋置在托板中,所述托板为与电力管廊两侧砼支撑固定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板。
所述工字钢纵梁由多段工字钢对焊而成,工字钢长度为1.8-2.2m,所述工字钢纵梁嵌入所述连续墙冠梁中的深度为0.5-0.7m,所述工字钢纵梁采用36A工字钢,所述托板厚度为0.25-0.4m。
所述工字钢之间的焊接采用开口焊接形式,焊接所述工字钢的翼缘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的间距应大于或等于200mm,所述翼缘板拼接长度要大于等于2倍翼缘板宽度,所诉腹板拼接长度大于等于600mm、宽度大于等于300mm。
上述横穿隧道基坑的现有电力管廊保护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1)探沟开挖:探沟开挖确定电力管廊具体相对空间关系,为围护结构提供相关数据,探沟开挖采用人工开挖机械配合的方式,探沟开挖的宽度为1.2-1.8m,开挖深度为电力管廊底部;
(2)基坑围护结构施工:由于电力管廊横跨基坑,围护结构连续墙在电力管线处无法正常施工从而在电力管廊与基坑两侧交叉处形成断口,因此在电力管廊连续墙断口外侧进行MJS超高压旋喷桩施工,连续墙冠梁施工时,基坑两侧断口处在旋喷桩上进行冠梁施工,断口处冠梁高度至电力管廊底部,在基坑两侧断口处冠梁施工时,分别在所述电力管廊下的所述连续墙冠梁对应位置预埋两段工字钢,并使得所述工字钢的上端面紧贴电力管廊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未经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59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