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生态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14451.X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16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高一丹;张松贺;程林;王苏鹏;胥瑞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污水处理 再生 修复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阶梯式底部基础,阶梯式底部基础包括第一阶底部、第二阶底部和第三阶底部,第一阶底部、第二阶底部和第三阶底部的高度依次降低。第一阶底部上设置有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第二阶底部上设置有生态涵养区,第三阶底部上设置有立体生态修复区,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生态涵养区和立体生态修复区均灌注有水体,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生态涵养区和立体生态修复区依次通过低溢流坝连接。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连通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立体生态修复区连通河湖。整个生态修复系统分阶梯进行生态养护,针对不同阶梯不同环境的特点,有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和生态工程修复学科,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再生水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被称作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在我国人口众多而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面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再生水回用与其他的水资源开发如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可再生性、成本低、稳定可靠等特点,因此广泛推广城镇污水再生利用,主要用于附近居民小区的景观用水、绿化灌溉,厂自身的非生活用水等,或者作为河道、湖泊的补给用水。当再生水回灌河道湖泊时,不仅能改善水质,促进受纳河网水系的流动,还能全面补充河道湖泊生态水资源。
但是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再生水中高浓度的碳氮含量会导致补水口处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升高,另外,再生水中携带的痕量病原菌和抗生素以及深化处理工艺中的氯等,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河道或湖泊内微生物群落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如何安全高效的利用这部分非常规水资源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
而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对碳氮磷浓度有较高的降低效率,经过这些生态修复净化后河道湖泊内底泥细菌群落逐步恢复,表现出上下游相似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所以我们选择将生态修复型河道运用于城市中水回灌于河道湖泊的过程中,以此改善再生水水质,加速修复河道湖泊内底泥细菌群落,恢复河道湖泊内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生态修复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阶梯式底部基础,所述阶梯式底部基础包括第一阶底部、第二阶底部和第三阶底部,所述第二阶底部处于第一阶底部和第三阶底部之间,所述第一阶底部、第二阶底部和第三阶底部的高度依次降低;
所述第一阶底部上设置有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所述第二阶底部上设置有生态涵养区,所述第三阶底部上设置有立体生态修复区,所述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生态涵养区和立体生态修复区均灌注有水体,所述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生态涵养区和立体生态修复区依次通过低溢流坝连接;
所述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连通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口,所述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中设置有浮叶植物、水下生物滤床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所述生态涵养区种植有沉水植物,且所述生态涵养区中也设置有生态浮床;
所述立体生态修复区中养育有环境指示生物,且所述立体生态修复区中还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立体生态修复区连通河湖。
进一步的,所述阶梯式底部基础由填充有河道底泥的编织袋堆叠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污染物强化截留降解区、生态涵养区和立体生态修复区的长度比例为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44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