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光排灯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12926.1 | 申请日: | 2018-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2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进华亿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5/10 | 分类号: | H05B4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25 | 代理人: | 田江飞 |
| 地址: | 101200 北京市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光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光排灯电路,主要包括电阻R1~R35,电解电容C1~C3,电容C4~C8,二极管D1~D8,稳压二极管DZ1~DZ10,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晶体管Q3,热敏电阻NTC1,滑动电阻MOV1,保护电阻F1,整流桥DB1,变压组件T1,变压组件T2,双选开关S1;该冷光灯电路能够选择不同的亮度进行冷光灯的使用,因此,能够根据照明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亮度进行照明,比较节省电能,而且电路具有很好的可调性,只需要根据需要选择双选开关S1的位置即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灯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光排灯电路。
背景技术
人造光源最初是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是利用的黑体辐射,白炽灯不但辐射2760-2900K的可见光,也辐射大量的红外线,这种灯发光(可见光)效率很低。20世纪初,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照射卤粉,从而使荧光粉再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制造出低压汞灯,由于卤粉灯管所消耗的电能大部分用于产生紫外线,因此,卤粉灯管的发光效率远比白炽灯高,所以叫冷光灯。
被人们普遍采用的电子节能灯就是典型的冷光源灯具,由于成本的原因采用的荧光粉分卤粉和三基色粉,卤磷酸钙粉俗称卤粉,价格便宜,但发光效率不够高,热稳定性差,光衰较大,光通维持率低。因此,它适用于粗管荧光灯中。三基色荧光粉比之于传统的卤粉有很大的优点:它的显色性好、光衰小、光效高。但是它的价格昂贵(约贵20多倍),为了降低成本,三基色荧光粉一般采用细灯管。冷光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型的不可调光,还有一种是可调光型。一般情况下冷光灯主要是在会议室内进行使用,因为它能耗小,散热性高,而且还很轻便。
但是,现有的冷光灯调节性依然比较差,特别是在能耗方面,无法进行亮度的调节,容易导致浪费电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冷光灯依然浪费电能的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光排灯电路,包括电阻R1~R35,电解电容C1~C3,电容C4~C8,二极管D1~D8,稳压二极管DZ1~DZ10,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4~三极管Q5,晶体管Q3,热敏电阻NTC1,滑动电阻MOV1,保护电阻F1,整流桥DB1,变压组件T1,变压组件T2,双选开关S1;电源正输入端通过保护电阻F1与热敏电阻NTC1的正输入端电连接,热敏电阻NTC1的输出端与整流桥DB1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电源负输入端与整流桥DB1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滑动电阻MOV1设置于整流桥DB1的第一输入端与整流桥DB1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电连接,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电连接;电阻R1~R4并联后设置于电解电容C1的正极与电解电容C1的负极之间;电阻R5~R8并联后设置于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与电解电容C2的负极之间;稳压二极管DZ1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1的正极通过电阻R17与稳压二极管DZ2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2的正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1的正极还通过电阻R10与稳压二极管DZ3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3的正极也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2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3的负极通过电阻R11与三极管Q2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3的负极还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电连接;电解电容C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电连接;电阻R15设置于整流桥DB1的输出负极与二极管D1正极之间,电阻R12设置于三极管Q1的基极与二极管D1正极之间;二极管D1正极与晶体管Q3的源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3的负极通过电阻R13与晶体管Q3的源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3的负极通过电阻R16与晶体管Q3的栅极电连接,二极管D1负极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电阻R14、电阻R9、电阻R34串联后一端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电阻R14、电阻R9、电阻R34串联后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电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4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4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Z5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5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Z6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6的正极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2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2电连接;电容C4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2电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电阻R19与电阻R20并联后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电阻R19与电阻R20并联后另一端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1电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35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2电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连接;电容C4的一端还与稳压二极管DZ10的正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10的负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24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7的负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7的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Z8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8的正极与稳压二极管DZ9的负极电连接,稳压二极管DZ9的的正极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电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连接;电阻R21与电阻R22并联后的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电连接,电阻R21与电阻R22并联后的另一端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5电连接,变压组件T1的引脚6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变压组件T1的引脚2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3电连接,电容C5设置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与变压组件T1的引脚3之间,二极管D7的负极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电阻R25与电阻R26串联后的一端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电阻R25与电阻R26串联后的另一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1电连接;电阻R29与电阻R30串联后的一端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电阻R29与电阻R30串联后的另一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1电连接;电阻R27与电阻R28串联后的一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1电连接,电阻R27与电阻R28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电阻R31与电阻R32串联后的一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1电连接,电阻R31与电阻R32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晶体管Q3的漏极电连接;电容C6设置于整流桥DB1的输出正极与电路第一输出端之间,变压组件T2的引脚2与二极管D7的正极电连接,电容C7设置于晶体管Q3的漏极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1之间;变压组件T1的引脚4与双选开关S1的公共端电连接,双选开关S1的第一选择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3电连接,双选开关S1的第二选择端与变压组件T2的引脚4电连接,变压组件T2的引脚5为电路第二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进华亿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进华亿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29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流可调的LED驱动电路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编程LED光源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