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施化连作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8190.0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2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60;A01G18/69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李云 |
地址: | 650111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球盖菇 菌丝培养 连作栽培 菇棚 菌丝培养阶段 出菇 出菇管理 发菌管理 菌丝长势 连作障碍 全年生产 渥堆发酵 培养料 覆土 菇质 移出 装框 接种 采摘 播种 栽培 | ||
设施化连作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是将菌丝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分设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所述菌丝培养阶段包括菌丝培养原料渥堆发酵‑培养料装框并接种‑发菌管理‑覆土;所述出菇阶段包括将长满菌丝培养框移进出菇棚‑出菇管理‑采摘‑出完菇的培养框移出菇棚‑长满菌丝培养框移进出菇棚,如此循环,进行连作栽培。本发明能解决大球盖菇连作障碍问题,可实现全年生产,易于确定大球盖菇播种后的菌丝长势,栽培的菇质好且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种植技术领域,主要针对大球盖菇设施化、连续化栽培技术,为工厂化、半工厂化栽培大球盖菇提供技术支撑。
背景技术
大球盖菇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具有很高的营养、医疗保健价值。它富含蛋白质、多糖、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氨基酸含量达18种,经常食用大球盖菇能防冠心病、助消化、缓解精神疲劳以及抑菌等功效,对小白鼠S—180肿瘤及艾氏腹水癌抑制率达70%。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九十年代初美国最先发现并报道大球盖菇,1969年东德首次人工驯化栽培成功,随后波兰、匈牙利、前苏联等地区规模栽培,成为了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蕈菌,我国于1980年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引进波兰菌种,并试栽成功,近年来在福建、河北、河南等地有规模栽培。但是由于大球盖菇在栽培过程中有严重的连作障碍,设施化栽培成本高(种植一周期后,大棚或其它形式的设施无法再连续使用),因此发展至今仍然以露天栽培为主,采用轮换土地的方式粗放型栽培,栽培方法流程为:原料预处理-建堆发酵-整地作畦-铺料播种-覆土-遮阴率70%-发菌管理-出菇-轮作(水旱轮作周期为1年,旱旱轮作周期为2年),并且在进行铺料时播种,采用“第一层原料厚度10-13cm,宽60-80cm铺料——撒播或点播菌种——覆盖第二层原料,厚度7-10cm——覆土,3cm左右——土表覆草——离地2米高左右,用70%遮阳网搭遮阴棚”。播种、覆土-遮阴等所有步骤在同一地块上全部一次完成。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首先不能确定大球盖菇播种后的菌丝长势(依靠人为的随机查看方式来判断),而且整个栽培过程中完全是在开放条件下完成,对极端自然气候条件的抗逆性差。由于土地利用率低、抗自然风险差,菇质不稳定,一旦出现连续降雨、高温(白天温度高于28°时间持续4个小时)、低温天气(4°及以下温度)时,菇质量、产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成品率低下,常出现总产量高,收入低的情况。为此,开发大球盖菇的连作、实施化栽培方法,既可以解决大球盖菇连作障碍问题,增加土地利用率,又能实现大球盖菇的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物转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解决大球盖菇连作障碍问题、可实现全年生产、易于确定大球盖菇播种后的菌丝长势、菇质好且稳定的设施化连作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从而实现大球盖菇的连续标准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设施化连作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是将菌丝培养阶段和出菇阶段分设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所述菌丝培养阶段包括菌丝培养原料渥堆发酵-培养料装框并接种-发菌管理-覆土;所述出菇阶段包括将长满菌丝培养框移进出菇棚-出菇管理-采摘-出完菇的培养框移出菇棚-长满菌丝培养框移进出菇棚,如此循环,进行连作栽培;具体方法如下:
(1)菌丝培养原料渥堆发酵:将用于培养大球盖菇菌丝的配方原材料充分预湿后建堆,堆宽1.5-2.0米,高1-1.5米,当料温上升至60°时开始翻堆,重复翻堆3次,然后散堆降温,调节pH值为6~7,整个渥堆发酵过程10天左右,得到菌丝培养料;
(2)培养料装框并接种:将菌丝培养料装填到大球盖菇菌丝培养出菇框中,其中第一层培养料高度为13厘米,用点播的方式播完大球盖菇菌种后,铺第二层培养料,培养料高为7厘米;
(3)发菌管理:在菌丝生长阶段,控制堆温22℃~28℃、培养料含水率70%~75%,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菌丝长满培养框的周期为35-45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8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红托竹荪高产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茶树套种白玉菇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