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壳式铁碳微电解材料高效Fenton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207797.7 申请日: 2018-10-17
公开(公告)号: CN109179594B 公开(公告)日: 2020-09-15
发明(设计)人: 蔡亚岐;牛红云;何东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主分类号: B01J23/44 分类号: B01J23/44;C02F101/30;C02F101/3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5***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核壳式铁碳微 电解 材料 高效 fenton 催化剂 制备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催化降解环境水样中高毒有机污染物的核壳式铁碳微电解(Fe‑Pd/C)纳米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源自于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Fe‑MOFs)。Fe‑MOFs由机械化学法制备,经过高温碳化后形成由石墨化碳外壳(C)和零价铁(Fe0)和纳米钯复合材料组成的核壳式Fe‑C微电解材料。在水样中核壳式Fe‑Pd/C的零价铁阳极向碳阴极源源不断的输送电子并释放Fe2+;碳外壳的保护使得溶液中铁离子水解后的产物不会附着在零价铁表面,进而不影响微电解反应;而内核中的纳米钯颗粒可促进Fe3+/Fe2+转化,降低催化剂表面pH,使Fenton反应可在pH3‑6的范围内进行。该催化剂稳定性好,可多次重复利用,非常适合用高级氧化技术Fenton反应去除环境水样中苯酚等污染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毒污染物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核壳式铁碳微电解纳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及其作为Fenton催化剂降解污染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微电解技术是目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一种理想工艺,又称内电解法。它是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利用填充在废水中的微电解材料自身产生1.2V电位差对废水进行电解处理,以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反应中,在金属阳极产生的了初生态的Fe2+,在碳阴极产生了原子H,它们具有高化学活性,能改变废水中许多有机物的结构和特性,使有机物发生断链、开环等作用。但是铁碳微电解的还原性总体上强于氧化性,因此该技术对有机污染物的矿化能力较弱。为了提高铁碳微电解材料处理工业废水的效率,人们向废水中投加适量的H2O2溶液,与废水中的Fe2+组成Fenton试剂,Fe2+可以催化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特别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治理。

传统上微电解工艺所采用的微电解材料一般为铁屑和木炭,使用前要加酸碱活化,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钝化板结,又因为铁与炭是物理接触,之间很容易形成隔离层使微电解不能继续进行而失去作用,这导致了频繁地更换微电解材料,不但工作量大成本高还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效率。另外,传统微电解材料表面积太小也使得废水处理需要很长的时间,增加了吨水投资成本,这都严重影响了微电解工艺的利用和推广。

因此,开发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对于高效处理工业废水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微电解材料应该具有比表面积大、比重轻、活性强、电流密度大、作用水效率高等特点,并且避免运行过程中的填料钝化、板结等现象。将其用于水环境样品中高毒有机污染物苯酚化合物的去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文献可参考:

[1]Z.M.Yang,Y.P.Ma,Y.Liu,Q.S.Li,Z.Y.Zhou,Z.Q.Ren,Degradation oforganic pollutants in near-neutral pH solution by Fe-C micro-electrolysissystem,Chem.Eng.J.315(2017)403-412.

[2]X.Y.Zhu,X.J.Chen,Z.M.Yang,Y.Liu,Z.Y.Zhou,Z.Q.Ren,Investigating theinfluences of electrode material property on degradation behavior of organicwastewaters by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Chem.Eng.J.338(2018)46–54.

[3]I.Sirés,E.Brillas,Remedi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pharmaceutical residues based on electrochemical separation and degradationtechnologies:A review,Environ.Int.40(2012)212-22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77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