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鳝膨化配合饲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6876.6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3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贺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明华 |
主分类号: | A23K50/80 | 分类号: | A23K50/80;A23K10/22;A23K10/37;A23K20/147;A23K10/30;A23K20/158;A23K20/26;A23K20/174;A23K20/105;A23K20/163;A23K10/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53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鳝 膨化 配合 饲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鳝膨化配合饲料,它解决了黄鳝在养殖过程中抗病力低下的问题,而且增强了黄鳝肠道的健康,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包含以质量分含量计的组份为:进口鱼粉45~50%,豆粕12~15%,玉米蛋白粉4~6%,高筋面粉20~28%,谷元粉1~3%,进口鱼油3~5%,磷酸二氢钙1~3%,酯化VC(35%)0.03~0.05%,肉鱼预混料1.5~2.5%,抗氧化剂0.01~0.03%,氯化胆碱0.15~0.25%,免疫多糖0.4~0.6%,酵母培养物0.1~0.3%。不仅具有配比合理、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吸收、生长速度快等优点,而且能够有效抵抗疾病的发生,成活率高,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养殖质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养殖饲料,尤其是涉及到一种人工养殖黄鳝的膨化配合饲料。
背景技术
黄鳝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亦称鳝鱼、鱓鱼、罗鳝、蛇鱼、长鱼。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颊。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喜欢栖息在池塘、河沟及稻田中,黄鳝有夏出冬蜇、昼伏夜出的习性。黄鳝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摄食方式为咬食或吞食。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水、陆生昆虫及幼虫、小杂鱼等为食,且食量极大。黄鳝的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推广应用最广的是池塘网箱养殖和水泥地集约化养殖两种方式。黄鳝养殖一般阳历6~7月投苗,病害高峰期为6~8月,都是以配合饲料掺食鱼浆为主要喂养方法。由于配料中的营养成份不是很合理,且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黄鳝自身的脆弱性导致其易生疾病,这些都对严重阻碍黄鳝养殖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一种配比合理、营养均衡、而且能夠保持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的优质饲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为市场提供一种配制简单、营养均衡的黃鳝配合饲料,各种原料合理搭配非常高效的满足了黄鳝对蛋白、脂肪、维生素、矿物盐等的需求。由于添加了免疫多糖和酵母培养物既能保持黄鳝肠道健康、又能提高其自身免疫力有效抵抗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饲料包含以质量分含量计的组份为:进口鱼粉45~50%,豆粕(46%)12~15%,玉米蛋白粉4~6%,高筋面粉20~28%,谷元粉1~3%,进口鱼油3~5%,磷酸二氢钙1~3%,酯化VC(35%含量)0.03~0.05%,肉鱼预混料1.5~2.5%,抗氧化剂0.01~0.03%,氯化胆碱(50%)0.15~0.25 %,免疫多糖0.4~0.6%,酵母培养物0.1~0.3%。
所述饲料包含以质量分含量计的组份为:进口鱼粉47%,豆粕(46%)13.6%,玉米蛋白粉5%,高筋面粉24%,谷元粉2%,进口鱼油4%,磷酸二氢钙2%,酯化VC(35%含量)0.04%,肉鱼预混料2%,抗氧化剂0.02%,氯化胆碱(50%)0.2%,免疫多糖0.5%,酵母培养物0.2%。
一种黄鳝膨化配合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小料预混合:将配比小于等于1%的添加剂精确称量后用小型立式不锈钢混合机充分混匀;
⑵投料粉碎:将配比大于1%组份通过输送机送入粉碎机粉碎后,进入相应的料仓等待配料;
⑶配料:按配方要求的各组份质量百分比由电子配料系统精确配料;
⑷一次混合:将配料好的物质与小料预混料在混合机内充分混匀;
⑸超微粉碎:将一次混合物输送至超微粉碎机进行超微粉碎,使98%的物质能通过80目筛网;
⑹二次混合:超微粉碎后进入二次混合机混匀;
⑺膨化:通过蒸汽使物料水份24%、调制温度110℃~130℃条件下进行膨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明华,未经贺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68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特立帕肽的新工艺
- 下一篇:电解液及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