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路隧道火灾全封闭阻隔灭火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04127.X | 申请日: | 2018-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13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段玉龙;王硕;刘克辉;姚新友;廖浩;王文和;任凌燕;范小花;张锐;秦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6F17/11;A62C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公路 隧道 火灾 封闭 阻隔 灭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隧道火灾全封闭阻隔灭火的方法,属于消防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发生公路隧道火灾后,火灾探测模块快速启动,通过火灾探测装置,对隧道内火灾发生的具体位置进行快速、精准确定;S2:得出准确火灾位置后,将阻火模块快速移动至火灾区域;S3:到达火灾区域后,阻火模块中的防火卷帘门启动并伸开,从两端将燃烧区域进行堵截封闭,且附在防火卷帘门上的水幕喷头开始喷淋作业;S4:两端封闭隔断后,通过隧道顶部的火灾探测模块中的温度和烟气浓度传感器进行温度和烟气浓度的实时感知测量,并将感知数据发回控制中心,进行对比分析。本发明实现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的公路隧道火灾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领域,涉及一种公路隧道火灾全封闭阻隔灭火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火灾发生率高、危害性大,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大型公共性安全事故,尤其是针对长距离、特长距离公路隧道,影响极其恶劣。
目前针对公路隧道火灾的防治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远程监测、报警、射流风机排烟、竖井排烟、消防队员进入隧道内实施灭火等。对于一些距离较短、发现火灾及时的公路隧道火灾而言,上述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将火灾在第一时间扑灭,且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但是,如果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及时对火灾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报警,且排烟设施运转不正常,则火灾范围会迅速扩大,高温的烟气、强烈的热辐射、热对流效应,会加剧火灾的蔓延,最终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欧洲的勃朗峰公路隧道火灾就是典型的长距离公路隧道火灾严重致灾的案例之一。为此,提出了本发明的具体思路和实现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计算和分析。
现有的公路隧道火灾主要涉及监测报警、排烟、人员疏散、扑救几大方面,其相应解决的现有技术具体有:
(1)公路隧道火灾监测报警技术。目前路隧道火灾可以通过感温传感器、感烟传感器、光纤等技术装备对长距离公路隧道内的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分析、火情判断,信息发布。该技术主要是依托前段硬件监测、后端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几大模块。
主要是问题是,一定要保证系统的硬件能够正常监测、要经常维护,后端监控平台要稳定可靠,且在管理运制度上要合理安排,否则无法保证在第一时间检测到火灾。
(2)公路隧道排烟技术。该项技术是公路隧道火灾时期的主要治理手段之一。公路隧道的主要火源是各类汽车、燃油、其他可燃物,燃烧热值高、能量大、热释放速率快、且有毒性,产生的烟气温度也很高。据相关研究资料表示,隧道火灾发生后,可在距离火源几百米远的隧道顶部测得高达500℃以上的高温,且烟雾可见度低,危害巨大。为此,一旦发生火灾,有效的排烟措施是防止火灾快速蔓延扩大和减小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目前,主要是在火灾时期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启动隧道顶部的排烟机,如有竖井排烟效果更好。部分区情形下,仅仅依靠隧道内部的排烟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现场,用移动设备进行辅助排烟。但是,在公路车道狭窄、拥堵时段,该方法不适用。
主要问题是,由于公路隧道火灾的火源不定,固定功率的排烟机无法保证对所有类型的火灾烟气起到有效的排除。且很多时候火灾发生后排烟机没有启动,所以该项技术有技术和管理多方面的问题。
(3)火灾扑救。目前针对公路隧道的火灾扑救技术很少。主要是通过在隧道内部配备的消火栓和干粉灭火器进行。但是,凡是重大的公路隧道火灾均是非常规火灾,尤其是燃油类、危化品类,靠这些常规的灭火手段效果不甚理想。且火灾时期驾驶员多不能、也不会用现成设备灭火,而消防队员大概率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火场,所以火灾时期的内攻灭火就无从说起。为此,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细水雾、含添加剂细水雾扑灭公路隧道火灾的大尺寸、小尺寸火灾实验,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和完善该方法的灭火有效性,该技术可以和监控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火灾时期自动喷淋,目前还在不断的完善研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41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无人机群组作业的无人机灭火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喷雾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