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丛针治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3271.1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吴生兵;曹奕;周美启;王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M5/20;A61M5/31;A61H2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4 | 代理人: | 胡济元 |
地址: | 23001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针机构 震动按摩 治疗装置 注射给药 集成块 注射器 电机输出轴 驱动注射器 一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 转角电机 软管 分配腔 空心针 偏心块 疼痛感 下表面 注射液 组合针 移位 吊架 给药 丝杆 支架 连通 电机 出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丛针治疗装置,该装置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扣刺进针机构、注射给药机构、丛针集成块和震动按摩机构;所述的扣刺进针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由转角电机、吊架、第一步进电机、丝杆和组合针支架组成;所述注射给药机构包括注射器、驱动注射器的第二步进电机,其中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经软管与所述注射液分配腔连通;所述的丛针集成块由横截面为矩形的模块和设在该模块下表面的一组空心针组成;所述震动按摩机构由电机和设在该电机输出轴上偏心块组成。本装置不仅一次移位可实施多点均匀叩刺并给药,而且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理疗用的对人体特定反射点加针刺激的装置,该装置还涉及将介质皮下注射输入人体内的注射器。
背景技术
丛针浅刺疗法的常用针具有梅花针、七星针和罗汉针,其中梅花针的使用最为普遍。梅花针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适应症极为广泛,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传统的梅花针外形似小锤,由针头和有弹性的针柄组成,其中针头是在锤头的端面上嵌设五根排列成梅花状的短针构成的,其效果主要靠使用者的操作技巧来控制针头叩刺到皮肤时的力度和频率,而且要把治疗所用药液浸在棉球里,边叩刺边涂抹,对使用者的操作要求极高,限制了这项中医针灸特色治疗技术的传承、普及和发展。基于以上种种不足,行业内技术人员开始着手研究机械装置来结合梅花针的形式,在扣刺的同时将药物注射至皮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授权公告号为CN 202386945 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动梅花针”。由该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描述并结合的图1和图2可知,在磁力棒6的控制下,带有磁铁7的空心梅花针10做上下往复运动,实施叩刺。但是,该“自动梅花针”明显存在下述不足:1、储药器9中的药液不知道如何在空心梅花针10做上下往复运动中进入人的皮肤内,就更谈不上定量给药了,因为图1和图2中看不到类似于注射器的结构;2、每叩刺一次操作者就必须作一次移位,这对于疾病反映点(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分布区域较大的病症,如背痛、腰痛来说就得反复移动针灸器械(自动梅花针),尤其是很难保证叩刺位置均匀一致;如果按其说明书第[0015]段的说法,每秒钟叩刺4次,操作者根本就来不及移动针灸器械;3、磁力棒6与磁铁7之间必然会产生撞击的噪声,患者会心生畏惧感;4、由于空心梅花针10的直径较传统梅花针的直径大,患者的疼痛感明显较增强,而该实用新型的方案又缺少减轻患者疼痛感的技术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丛针治疗装置,该装置不仅一次移位可实施多点均匀叩刺并给药,而且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本发明解决上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丛针治疗装置,该装置包括机壳和该机壳内的丛针集成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扣刺进针机构、注射给药机构和震动按摩机构;
所述的扣刺进针机构自上而下依次由转角电机、吊架、第一步进电机、丝杆和组合针支架组成;其中,所述吊架为中部弯折的杆状,上头固定并悬吊于所述转角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弯折处下部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固定在吊架上所设滑槽的上部,所述丝杆设在第一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组合针支架为由竖杆和横边组成的倒T字形,其中竖杆的横截面为矩形并嵌设在所述滑槽内;所述组合针支架的竖杆体内沿轴心线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杆穿设在该螺纹孔内;
所述的吊架以竖向直线为起点的摆转角α不大于45°,且当α>0时,所述模块下表面至所述转角电机输出轴旋转中心的距离较α=0时增加倍;
所述注射给药机构包括注射器、驱动注射器的第二步进电机,其中所述注射器的出口经软管与所述注射液分配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未经安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32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体神经康复治疗装置
- 下一篇:治疗寒性关节炎病的金针及其应用